微友提問 凌哥,您好!我對英語預習這方面一直有些疑問,希望得到您的解答。小學三四年級預習怎么做才有效的?只聽讀、跟讀兩遍可以嗎?還是需要把生詞的意思,乃至整個句子的意思寫在旁邊呢?謝謝!! 凌哥,您好!我對英語預習這方面一直有些疑問,希望得到您的解答。小學三四年級預習怎么做才有效的?只聽讀、跟讀兩遍可以嗎?還是需要把生詞的意思,乃至整個句子的意思寫在旁邊呢? 您好! 不知道您是家長還是老師。從“三四年級”四個字來說,似乎您更有可能是老師。我們需要從語言認知和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預習”活動。 1. 預習,也是一種學習活動。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中,這種學習通常是自主學習,即沒有教師輔助的學習,不過學習者可以借助學習工具(比如詞典、錄音等)。 2. 如果沒有教師事先的布置和細節安排,學生的預習通常是淺層次的,比如“會讀、知義”。而教師規劃下的預習,通常需要有“預習單”(或者類似的東西、要求)。 3.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預習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您甚至不會意識到這是在預習。在此舉幾個例子。 在嬰幼兒會說話前(大致為0-12個月的時長),他們一直在語言環境中浸潤,并能在該階段后期理解大量的話語并做出正確的反應(比如聽到“把小黃鴨撿起來”時能執行該指令)。這種長期的聽力活動,可以看作是說話活動前的預習。 小學教學中,經常有一種教學行為叫“鋪墊”,比如教師在教學第1單元的時候,將其后單元中將出現的詞句在合理的情境中呈現出來,讓學生先接觸一下。 您需要注意到,這兩種“預習”都是在家長或教師的陪伴、輔助下進行的。 4. 無教師陪伴、參與的預習,需要學生有較高的自主學習和管理能力。學生能不能落實教師的預習任務(即:有沒有去做)?學生的預習是否能達成教師的預期成效(即:有沒有做好)。從這一個角度說,三四年級的預習要求越低,就越容易達成成效,——也許,培養“預習習慣”比“能通過預習獲得學業成效”更重要。 5. 不合理的預習方法可能會阻礙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您提到了“聽讀、跟讀兩遍”和“把單詞、句子的意思寫在旁邊”。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合理的:都會導致“假裝我會了”。 “聽讀、跟讀兩遍”:這種預習方法,不能訓練學生的單詞認讀能力,而是接受式學習,學生無需進行發音分析,哪怕是pen、man這類完全與漢語拼音的拼法一致的單詞,學生也沒有去先自己試讀一下,更不用說woman,ruler這類看著是英文但實際上可以用漢語拼音的方式嘗試拼讀的單詞。 “把單詞、句子的意思寫在旁邊”:在任何出現雙語文字的情況下,人對母語的文字的敏感度比外語要高,您(英語老師)如果出國看到英漢雙語標牌,最先關注的一定是上面的漢語。——學生也是一樣,然后有可能產生“我懂了”的錯覺。尤其是將“句子的中文寫在旁邊”的做法很有可能導致一部分學生不再去嘗試解析英語句子,而是整體理解語句,就像一開始理解“Nice to meet you”一樣。語言理解,強調的是在情境(圖片情景、上下文等)中理解句意,而不是知道句子的“譯意”。 長此以往,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可能降低。不要將預習的的“嘗試、探究式學習”完全變成“接受式學習”。 6. 預習,是一種不完全學習,允許學生“不完全理解”,也允許學生犯錯(比如讀錯單詞的音)。它的價值,除了前面說到的培養學生敢于“嘗試、探究”的精神(及習慣),還有讓學生獲得“通過方法恰當的自主學習收獲知識和理解”的成就感,換言之,在評價時,教師要強化學生預習后的“已會”,而不是“不會”。 7. 三四年級的預習,教師可以采用“先行課時中鋪墊”,“用拼讀法自己嘗試讀單詞(包括含有不熟悉的單詞的句子)”,“劃出句子中不認識的單詞,并借助圖片或上下文猜一猜意思”等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