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段時間,網上很流行“一元買下朋友閑置”的活動,花一塊錢,買下朋友家里收拾出來的閑置物品。 說是閑置,其實更像是一些沒什么用處的“小垃圾”,有人連剪下來的衣服吊牌都往里塞,也是挺逗的。 身邊有個朋友知道了之后,非要給村姑陳也寄一份。 我趕緊拒絕,不管是家里還是工作室,都已經塞得滿滿當當,沒地方接收她的“寶貝”了。 她卻不死心,堅持說自己有樣茶具要送過來。 聽到是茶具,我便多給了她一份耐心,或許真是什么寶貝。 收到手才知,對方送來的是一只茶洗。 現在提到“茶洗”這個詞,都覺得有些陌生,畢竟已經許久不用它了。 茶洗的用處,就跟餐館里燙洗餐具的大碗或大盆一樣,可以同時燙洗多個品茗杯。 但如今,大家都更習慣直接將熱水倒進蓋碗中,依次溫杯,比用茶洗更美觀省事。 早幾年前,工作室的一只茶洗就被我們改了用途,種水仙去了。 如此想來,的確有不少茶具,都在這些年慢慢被淘汰了。 今天這篇文章,便為茶友們盤點一下,那些逐漸從茶桌上消失的茶具。 《2》 過時的茶具一:茶濾。 見過不少新茶友的茶桌上,都擺著一只亮晶晶的不銹鋼茶具。 能勸的,村姑陳都會勸一下,少用茶濾。 泡茶久了,就會發現茶濾稱得上“雞肋”二字。 品質好的茶葉,本身也沒有太多碎茶,撬茶餅時只要方法得當,也不會產生太多碎茶。 我們常用的公道杯,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沉淀工具。只要將茶湯倒進公道杯中靜置片刻,為數不多的碎葉便會自然而然地沉到杯底。 分湯時,只要不將底部的茶湯盡數倒出,就基本不會喝到茶渣。 用了茶濾,反而會帶來不少麻煩。 市面上的茶濾,大多是金屬材質,質量不過關的金屬茶濾不僅會有金屬味,還可能對身體有害。 細密的濾網,對白茶這類茶毫濃密的茶來說,簡直是災難。 白毫富含茶氨酸,這是鮮爽滋味的主要來源,用茶濾將白毫過濾掉,相當于濾掉了一大部分營養物質和風味。 并且,茶濾使用后的清潔也令人頭疼。 如果不用小刷子反復刷洗,細密的網眼很容易積攢茶垢茶渣。 既不實用,又難清洗,難怪越來越多的茶友都將茶濾收進了櫥柜。 《3》 過時的茶具二: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通常包括茶筒、茶夾、茶則、茶針、茶撥等物件,組合并不固定。 它們每一件都有自己的用處,例如茶夾用來夾茶杯防燙,茶撥用來撥茶葉入碗。 這些茶具統一插在一個筒里,看起來陣容龐大,很有儀式感,但真正用起來就會發現,它們著實有些多余。 對于泡茶新手來說,如果非要把每件工具都按部就班地用上,反而會手忙腳亂。 這些長短不一的六君子插在茶筒里,放在茶桌上,難免顯得雜亂。 如今的茶桌都追求簡約、清爽,不適合放上一個突兀的茶筒。 竹制的六君子長時間與茶桌上的水汽接觸,還容易發霉,很不衛生。 而且,六君子中存在比較尖銳的茶具,放在茶桌上也是一個安全隱患。 當下流行化繁為簡,這六君子中,茶友們可以選擇一至兩樣實用的入手,例如前面提到的茶夾、茶則,其余的,就讓它們安心退出日常茶席吧。 《4》 過時的茶具三:大型濕泡臺。 曾經,一個厚重、大氣的大型濕泡臺,絕對是愛茶之人的必備。 泡茶時,所有茶具都能碼放在臺面上,沸水也可以隨意澆淋,多余的水會順著濕泡臺底部的管道流到茶桶中。 用濕泡臺泡茶,整個過程看起來非常豪放。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占地、笨重、難打理。 這樣一張大茶臺,幾乎需要占據一整張桌子或茶幾的全部位置,對于空間有限的家庭來說不太友好。 笨重的茶臺,移動起來也很不方便。 并且,濕泡臺的臺面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很容易滋生水垢和細菌,也需要頻繁清潔。 如今,輕便、靈活、簡約的干泡臺,才是主流的沖泡形式。 一塊小小的茶盤,就能成為一方茶席。 所有的沸水都倒入水盂,臺面始終干凈清爽,打理起來也更方便。 《5》 過時的茶具四:蓋置。 蓋置是收納蓋子的工具,將蓋子放在蓋置上,可以避免直接與桌面接觸。 聽起來挺實用,但在實際泡茶過程中,它卻顯得有些多余。 因為蓋置的使用范圍并不廣泛。 除了清香型鐵觀音一類的茶葉,在出湯后需要揭蓋晾茶外,平時我們喝武夷巖茶、白茶、紅茶等茶類,出完湯、聞完蓋香之后,完全可以直接把蓋子蓋上。 如果泡茶泡到一半,臨時有事需要離開,也只用掀開蓋碗的一個縫隙透氣就行。 如此一來,蓋置的使用頻率就非常低了。 而且,若真的有需求,不用專門去買蓋置,我們身邊就能找出一個替代品。 閑置的茶杯、小碟,甚至一塊干凈的鵝卵石,都能充當蓋置,完全不需要去額外買一個。 《6》 除了前文提到的這些,還有不少茶具,都在逐步遠離我們的茶生活。 但茶友不用對此感到惋惜,優勝劣汰,不好用的茶具自然也會被逐漸淘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們的離開,也代表著我們的泡茶方式在不斷進步。 從追求儀式感,到更多地注重茶湯的滋味,和泡茶時的體驗。 茶桌變得簡潔明了,留下的都是真正實用的茶具,我們也更能專注于沖泡的手法、出湯的時間,泡出風韻十足的茶湯。 這沒什么不好的,喝茶本就該是件簡單而美好的事。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6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