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曾說:草書不入魏晉,便成下品。唐代張旭和懷素的草書,雖狂放不羈,但是也都得益于魏晉草書。但是今人作草,大多追求外在夸張的造型,甚至有人把這種造型能力當做學習草書的重中之重來進行訓練。殊不知這是舍本逐末,離魏晉古法越來越遠了。 唐代的醉僧懷素曾寫過一段簡短的自我感悟,描述了他在學習草書過程中思想的微妙變化。在這段文字中,他首先強調了書法技法的重要性,其次又說到他的草書雖然癲狂,但是并不離魏晉法度,點畫氣韻皆得益于王羲之。小編對這段話進行了簡體標注,大家可以閱讀一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段話的后面還有趙孟頫的題跋。從這些帖后的題跋可以看出,趙孟頫也在強調懷素書法對于魏晉書法的繼承,同時也強調,這是懷素在深諳古法基礎上,內心自然流淌的創作,并非刻意而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從懷素的創作和趙孟頫的題跋,足以看出三點:一是草書不是隨意纏繞,而是要重視技法的訓練;二是要取法乎上,重視對魏晉古法的繼承;三是要把這些技法熟諳于心的同時,還要能夠表現在手上,達到心手相應。也就是說,學習草書,既要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方向,又要做到刻苦訓練,熟能生巧。 但當代書家能夠做到這幾點的寥寥無幾。雖然,他們的草書看起來很有視覺沖擊力,但是無論從點畫技法還是從整體氣韻上來看,都與古人講的這些相去甚遠。 所謂“聰明人也要下笨功夫”,當代雖然擁有優越的學習條件,但是也需要穩扎穩打,既要知道古人的優秀之處在哪里,也要在實踐中反復揣摩和練習,這樣才能把他們的優點真正掌握到自己的手中。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
來自: 修行者千福 > 《書法美術攝影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