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 文章全文 600億元的引江補漢工程正在實施之中 常露、朱喜 長江作為中國最長的河流,同時也是亞洲第一長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多個省市,最終注入東海。漢江是長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地處中國中部,是湖北省和陜西省重要的水源地。漢江流域的水資源對于當地的農業、工業以及居民生活而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引江補漢”工程是指將長江中游三峽水庫的水引入漢江,從而實現長江、三峽水庫與漢江、丹江口水庫的連通,并且與華北地區相連通。該工程用以保障丹江口大壩下游漢江中下游的生態、工業和農業用水,并進一步暢通長江向北方的輸水通道,是國家水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工程建設原因 (1)丹江口水庫水量不足。水庫壩頂高程為176.6m,當水位達到170m時,庫容達290.5億m3,水庫水域面積為1022.75km2。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年均調水95億m3,占丹江口壩址徑流的26 %[1]。自該水庫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后,向漢江下游的供水量減少,導致漢江下游供水不足。特別是在枯水年份,不僅南水北調的供水量無法滿足需求,漢江下游的供水量更是嚴重短缺,亟須增加供水量。漢江中下游襄陽以下河段枯水期實測流量連續5年低于生態基流490 m3/s[2]. ![]() ⑵ 用水需求持續攀升。隨著漢江流域以及南水北調中線流域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用水需求持續增加,迫切需要提升區域水資源供給能力。 ⑶ 三峽水庫水量充沛。三峽水庫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庫,總面積達1084km2,總庫容為393億m3,年均入庫水量高達4510億m3,即便在特枯水年,入庫水量也能達到3600億m3。因此,有充足的水量可供外調。 2工程概況 引江補漢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的后續工程,實現了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兩大戰略水源地的連通,工程是引長江三峽水庫的水注入丹江口大壩下(丹江口市漢江右岸的安樂河口)。對引江補漢工程、丹江口水庫的聯合調度,旨在解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后漢江水量不足的問題。輸水總干線全長194.7km,其中隧洞長194.19km、內徑10.2m[3]。工程設計流量200 m3/s,多年平均從長江引水38.7億m3[4]。預算600億元人民幣。 同時,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運用了多項先進技術,例如采用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TBM)施工,以應對復雜地質條件,確保隧洞施工的效率與安全。此外,工程還將同步建設生態保護設施,通過優化輸水調度方案,減少對沿線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水資源調配與生態保護的協同推進。 3工程效益 ⑴ 此工程的總體作用在于增強漢江流域水資源調配能力。 ⑵ 顯著提升中線向北方受水區的供水保障能力。工程實施后,多年平均調水量將由原來的95億m3增加至117億m3,最小年調水量可達74億m3。 ⑶ 緩解漢江枯水年份水資源短缺的壓力,保障漢江中下游的生態用水以及工農業用水需求。提高漢江流域水資源調配能力,每年可向漢江中下游補水6.1億m3,工程輸水沿線補水3億m3 ⑷ 為引漢濟渭實現遠期調水規模創造條件,漢江上游引漢濟渭工程年均引水量可由近期的10億m3增加至15億m3,有效保障關中平原供水安全; ⑸ 改善生態環境,增加丹江口斷面水資源量,促進漢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穩定濕地生態,助力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預計漢江中下游生態基流保證率襄陽站由73 %增至93 %、潛江站由68 %增至91%,丹江口—興隆段濕地恢復面積152 km2,鸕鶿、青頭潛鴨等旗艦物種適宜生境面積增加12%~19%。 ⑹ 工程建成后,不僅能進一步完善國家水網主骨架,還將為受水區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⑺ 在工程建設期間,還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促進沿線地區經濟增長,同時為水利工程建設積累寶貴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我國水利事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4工程實施情況 工程于2022年7月開工,總工期預計9年。穩步推進設計、施工、管理等環節,目前正處于全面建設階段,關鍵線路隧洞掘進、施工支洞建設等工作有序推進。 結束語 我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卓越的技術人才以及雄厚的物資力量。正在實施的600億元投資的引江補漢工程,充分彰顯了我國具備建設現代跨流域、跨區域大中型調水工程的能力,應調盡調的必要性,也證明我國能夠有效改善調水工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該工程的推進將有效破解漢江流域與華北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優化我國南北水資源配置格局,為首都、華北地區以及漢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從長遠來看,它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更是一項關乎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民生福祉提升的戰略性工程,對保障國家水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長江水利委員會. 2023. 漢江中下游生態基流監測年報. 武漢. [2]王浩, 李國英, 陳進. 2022. 漢江流域水資源演變與生態調度研究.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31(4): 845-855. [3]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 2022. 引江補漢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4]Zhu X, Chang L. 2024.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the Yangtze-to-Hanjiang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Journal of Hydrology, 630: 130642. 作者著于2025.8.29 附:第一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