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公司? 財報看著不錯,股價也在漲,但你始終搞不明白它到底靠什么賺錢。 或者,聽人推薦了一只潛力股,結果研究了半天,發現業務橫跨地產、金融、新能源、文旅,就是沒一個主業突出的。 其實,這背后藏著一個投資的核心問題: 我們投的不是股票代碼,而是公司的生意。 所以,判斷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第一步不是看K線圖,也不是算PE,而是先問一句: 這是個好生意嗎?
今天,我就用6個簡單標準,幫你一眼識別真正的好生意。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一句話說不清的生意,大概率不是好生意偉大的企業,往往一句話就能講清楚它的核心業務: - 可口可樂:賣飲料的
- 蘋果:做智能設備的
- 騰訊:做社交和游戲的
- 茅臺:賣高端白酒的
- 格力:賣空調的
這些公司,你一聽就懂。 但有些公司呢?官網寫了七八個業務板塊,PPT里全是“生態布局”“多元發展”“跨界融合”…… 可你問它“你最賺錢的是什么?”它自己都說不清。 所以業務模糊的公司,往往戰略也模糊。 一個連自己定位都搞不清的企業,很難做出偉大的生意。 2,十年后它還在嗎?先問“活得久不久”投資不是炒短線,而是買未來。 所以,你要問自己: 這家公司的產品,10年后還有人需要嗎? - 云南白藥、同仁堂:百年老字號,解決的是健康剛需,大概率還能活100年。
- 某些網紅消費品:今年爆火,明年消失,生命周期可能就兩三年。
尤其是科技公司,技術迭代太快。 今天你是王者,明天一個新技術出現,你的護城河就被繞過去了。 對于技術變化快的行業(如AI、芯片),普通人不如通過指數基金參與,比如創業板ETF。 因為10年后創業板還在,但某家科技公司不一定。
3、它踩上時代的風口了嗎?每個時代的牛股,都踩中了當時的“大趨勢”。 - 90年代:服裝需求爆發 → 服裝企業崛起
- 2000年:加入WTO,能源緊缺 → 石化雙雄稱王
- 2010年:消費升級 → 茅臺、格力股價翻倍
- 2020年至今:科技創新、新能源、人工智能 → 新能源車、AI公司受追捧。
下一個10年的大趨勢是什么? 不是房地產,也不是傳統能源,可能是: 科技創新 人工智能 高端制造 新能源 消費升級 投資,本質是押注未來。 選公司,先看它是否站在趨勢的浪尖上。 4、它是靠什么賺錢的?3種商業模式,別搞混了不同公司,賺錢邏輯完全不同。 用錯標準去衡量,就會得出錯誤結論。 我們可以把公司分為三類: ①. 茅臺型:高毛利,靠“貴”賺錢 - 特點:產品稀缺、品牌強、定價權高
- 關鍵指標:毛利率 > 40%(巴菲特標準)
- 例子:茅臺、片仔癀、高端白酒
②. 沃爾瑪型:薄利多銷,靠“量”賺錢 - 特點:價格低、銷量大、周轉快
- 關鍵指標:資產周轉率、現金流效率
- 例子:京東、拼多多、超市連鎖
③. 銀行型:靠“錢”賺錢,杠桿驅動 - 特點:不賣貨,靠利差和規模賺錢
- 關鍵指標:ROE、杠桿率、資產質量
- 例子:招商銀行、工商銀行
別拿茅臺的毛利率去要求京東,也別拿銀行的ROE去衡量科技公司。 先分類,再比較,才是科學分析。 5、毛利率高,就一定是好生意?還得看凈利率有人一看毛利率80%,就覺得是好生意。 但別忘了,還有費用、稅收、管理成本。 所以,毛利率只是第一步,凈利率才是最終利潤。 - 茅臺:毛利率90%+,凈利率50%+,真賺錢
- 某些軟件公司:毛利率70%,但銷售費用太高,凈利率不到10%,賺的是“紙面利潤”
標準參考: - 毛利率 > 40%(好生意門檻)
- 凈利率 > 10%(且穩定),才是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6、好公司 ≠ 好股票:別忘了看估值即使你找到了一個好生意,也得看價格合不合適。 - 茅臺再好,如果市盈率漲到80倍,你還敢買嗎?
- 某個冷門行業龍頭,PE只有10倍,但每年穩定增長15%,是不是更劃算?
估值要看三件事: ①.當前估值在歷史什么位置?(高?低?) ②.增長率能否支撐當前估值?(用PEG判斷) ③. 和同行比,是貴了還是便宜了? 好生意 + 好價格 = 好投資機會。 最后一句話:看不懂的,千萬別投。市場上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 你不需要全部懂,也不需要抓住每一個機會。 真正厲害的投資者,不是看得多,而是看得準。 很多專業機構的研究員,真正能看懂的公司也就幾十家。 投資的第一原則: 守住能力圈。 你不懂的領域,哪怕再火爆,也別勉強進場。 有時候,“不投”比“亂投”更需要勇氣。 好生意的本質,是可持續、可理解、可預測的賺錢模式。 它不一定最炫,但一定最穩; 不一定最快,但一定最久。
感謝閱讀 關注我 讓你的錢包和思維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