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里下河”三個字,但是卻無法在地圖上找到這條河流。里下河其實并非特指某一條河,而是指由眾多河流湖泊組成的、位于江蘇省中部的廣袤平原。 一、里下河平原的四條主要河流 里下河,全稱為“里下河平原”或“里下河地區”。“里”,是指西起里運河;“下”,是指東至串場河。后來在此基礎上,將南抵老通揚運河,北至蘇北灌溉總渠之間的區域稱為里下河地區,總面積約1.35萬平方公里,涉及揚州、泰州、南通、鹽城、淮安5市。這四條定位里下河平原的河流,賦予了這里獨特的地理氣質與歷史底蘊。 里運河,古稱邗溝,別稱里河,南至揚州、北至淮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最早有明確記載的運河。河長197公里,連接長江與淮河,現為京杭大運河蘇中段,經歷代整治,成為了東部平原地區的水上運輸大動脈 。 串場河,俗稱下河,全長196公里,屬射陽河支流。南起南通海安市,北至鹽城阜寧縣。最早是唐大歷元年(776年)筑建捍海堰形成的復堆河,北宋范仲淹主持修建范公堤后成為鹽運河道,因串聯起沿范公堤一線的十大鹽場而得名,它見證了淮南鹽場的盛極數百年 。 老通揚運河,古稱運鹽河,是我國最早的鹽運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之一,從西漢時期就開始承擔起運鹽的重任。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年∽前141年),吳王劉濞開鑿。西起揚州茱萸灣(今灣頭鎮),經海陵倉(今泰州),東至如皋蟠溪,后延伸至南通九圩港,全長191公里,與京杭大運河相連。 蘇北灌溉總渠,是江蘇北部淮河下游、幾乎平行于淮河(黃河)故道的東西向大型人工入海河道。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流經洪澤、清江浦、淮安、阜寧、射陽、濱海等六縣區,由鹽城濱海縣扁擔港入海,全長168公里。1950年建設,1952年5月10日完成,為2.24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提供了防洪保護,同時負責淮河洪水入海并灌溉沿線。 二、里下河平原的形成 里下河平原地勢低洼,平均海拔在2-3米,中心區域最低處僅1米左右。說起里下河平原的形成,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三條大河-長江、黃河以及淮河。 遠古時期,這里曾是一片海灣。隨著長江、淮河不斷挾帶泥沙入海,在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海灣口堆積成沙堤,形成了瀉湖及陸地。再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最終變成了如今四周高、中間低的“鍋底洼”狀平原 。 歷史上,黃河曾經多次奪淮奪泗入海,帶來大量泥沙淤塞淮河下游入海通道。尤其是南宋黃河奪淮入海后,侵淮長達近700年,逼淮河決洪澤湖向南由長江入海,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也給里下河地區帶來了諸多洪澇災害 。 解放后,經過多年的治水工程,淮河現在共有五處入海通道,曾經“洪、澇、旱、堿、淤、潮、鹵、漬”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 如今,走進里下河地區,這里湖蕩相連,水網稠密,土地肥沃,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若從空中俯瞰,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宛如大地的脈絡與明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水鄉畫卷。 三、里下河文化 ![]() 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開展原始農業。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燦爛的里下河文化。 這里涌現出了大批文人騷客:秦少游以“邗溝居士”自稱,施耐庵著《水滸傳》,鄭板橋畫蘭竹。這里不只有泰州學派,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劉仁前的《香河》,夏堅勇的《大運河傳》等,無一不展現了里下河的水鄉風情與人文魅力 。 歡 迎 關 注 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