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每周都去健身房舉鐵,累得像條狗,為什么肌肉就是不長?” 相信我,問出這個問題的,絕對不止你一個。 很多朋友都表達過這樣的困惑。我一直以為,走進力量區,抓起啞鈴、杠鈴,就是在做“無氧增肌”;而跑步機、橢圓機,才是“有氧燃脂”的代名詞。 直到最近刷到科普視頻,視頻里介紹:“你可能只是'以為’自己在無氧,實際上,你的大部分訓練都掉進了有氧的區間。” 基于這個視頻去了解了一下,發現原來辛辛苦苦舉的鐵,很多時候只是做了個“負重有氧”,感動了自己,卻沒能給肌肉帶來足夠的刺激。 今天,想結合我的經歷和大家聊聊:到底怎么判斷一次訓練是有氧還是無氧?這個標準,可能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我們真的了解“有氧”和“無氧”嗎? 首先,我們得摒棄一個錯誤的觀念:運動項目本身,并不能決定它是有氧還是無氧。 不是所有的舉鐵都是無氧,也不是所有的跑步都是有氧。 區分兩者的核心標準,在于你身體的供能系統。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身體在運動時,主要“燃燒”什么來獲取能量。
所以,你看,關鍵不在于我們“做什么”,而在于我們“怎么做”,我們的身體“作何反應”。 為什么我們的“無氧增肌”會變成“有氧消耗”? 現在,讓我們回到我最初的困惑:為什么我舉鐵半天,肌肉量卻沒變化? 答案就藏在訓練強度和休息時間里。 增肌的原理,是通過高強度的力量訓練,撕裂目標肌群的肌肉纖維,然后在休息和補充營養的過程中,讓肌肉超量恢復,從而變得更強壯、更碩大。 這個“高強度”,恰恰是啟動無氧供能的關鍵。 回憶一下,我們的訓練是否存在以下情況:
真正的無氧增肌訓練,應該是這樣的: 選擇一個只能標準完成8-12次的重量,每一次推舉或提拉都感到費力,最后幾次甚至需要“嘶吼”著完成。 一組結束后,你的呼吸急促,心跳飆升,肌肉感到灼燒般的酸脹。 然后,經過60-90秒的短暫休息,心率稍有回落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時,立刻投入下一組的戰斗。 這,才是將身體逼入“無氧”狀態的正確打開方式。 判斷有氧 vs 無氧的“黃金標準”說了這么多,到底該如何清晰地判斷自己處于哪個區間呢?這里有三個簡單又實用的標準: 1. 心率區間 (The Heart Rate Zone)這是最科學、最直觀的方法。你需要先估算自己的最大心率(MHR)。一個最簡單的公式是: MHR=220?你的年齡
舉個例子: 一位30歲的朋友,最大心率約為 220?30=190 次/分鐘。
現在市面上的運動手環、手表大多都能實時監測心率,這是我們調整運動強度的最佳伙伴。 2. 談話測試 (The Talk Test)這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方法,不需要任何設備。
3. 持續時間 (The Duration)無氧供能系統的特點是“快但不持久”。 一般來說,高強度的無氧爆發,幾乎不可能持續超過2分鐘。 想想看,百米沖刺的運動員,是不是在十幾秒內就結束了戰斗?大力士舉起千斤重擔,也是在幾秒鐘內完成。如果你的一組舉鐵動作可以不間斷地做上好幾分鐘,那它的強度,就一定沒有達到真正的“無氧”標準。 如何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了解了標準,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訓練計劃呢?
寫在最后 健身是一門科學,更是一場與自己身體的對話。花了錢、花了時間,我們都希望能收獲理想的效果。 從今天起,別再用“舉鐵”或“跑步”來簡單定義我們的訓練了。學會用心率、用呼吸、用身體的感受去判斷,我們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訓練,讓每一滴汗水,都澆灌在通往目標的正確道路上。 |
|
來自: 千里馬33738602 > 《健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