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五服、六戚、九族”祖宗十八代 在民間談論到親戚遠近的時候,會經常聽到人們說某某和某某還沒有出“五服”,某某和某某早就出了“五服”了,然具體到什么是“五服”,它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么,又往往沒有真正的了解。關于“五服”說法很多,各執己見,喪葬之中,負暄漫語,“五服”往往是人們爭論的話題只一。之所以會引起爭論,究其原因是因為“五服”的內容并不單一,而且也非一句話就能解釋得清楚,解放后,很多古代的東西被廢棄,宗族社會也已經瓦解。在喪事上更是提倡移風易俗,于是真正意義上的“五服”也就隨之淡出了歷史,尤其是現在,喪事和喪服也是不中不西,不今不古,不倫不類,非驢非馬,除披麻戴孝的一服之外幾乎一律平等,五服簡化成了二服。在中國有著二千多年的“五服”制竟變成了人們爭論的話題了,盡管如此,古老的“五服”制度的影響和“五服”本身的影響還是依然存在的,尤其是民間。只要親情在,那么親人去世穿孝服的老禮估計一時半會兒還改不了。 01 — 什么是“五服”? 同姓同宗之人,按血脈傳承的順序,也是有親疏之別的。人們常說,某某和某某是沒出“五服”的兄弟,通俗的說法,兩人是“本家”。現今人們常說的五服,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及自身的五代人。其本義是,晚輩為已逝長輩所著喪服的樣式,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共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是為“五服”。 親屬關系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 也有一說為:一爺之孫不出服,以下一輩一服,總計八代。 民間有罵人祖宗八輩的,那意思就是把整個家族都罵了。 現代人多認為五服是五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02 — “六親”指的那 “六親”? 人們常把不通人情,連親屬都不照顧的人稱為“六親不認”。那么,這里的“六親”指的是哪“六”親呢? 六親歷來說法不清,其實,歷史上“六親”有特定的內容,其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 一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說,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二據《老子》說,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三據《漢書》說,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現代人則把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是最親近的歸為六親:父親為一親(涵括父親方的親戚如祖父母、叔伯、姑娘);母親為二親(涵括母親方的親戚如外祖父母、舅、姨);兄弟為三親(涵括嫂子、弟媳);姐妹為四親(涵括姐夫、妹夫);夫妻為五親(涵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為六親(涵括媳婦、女婿)。 六親應該還指天地君親師友,自古弒父者。兄弟相殘者甚多。六親不認的話也不是特別的無情。但是無情起來,天地君王親戚老師摯友全都不認呢那就是真正可以形容一個人絕情。 03 — “九族”都有哪些人? “九族”泛指親屬。但“九族”所指,諸說不同。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中國古代“抄家”和“滅族”經常是伴隨使用的,目的在斬草除根—完全除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從秦始皇開始就有“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來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殺方孝孺,誅其“十族,在九族之外,加上他的學生湊成十族。 04 — “祖宗十八代是”? “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上序稱謂: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下序稱謂: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讀kun)孫,晜(讀kun)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云孫之子為耳孫。即:子、孫、曾、玄、來、晜(kūn)、仍、云、耳。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為證也! 從小到大為:耳、云、仍、晜、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