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不再相信愛情,七夕檔和情人節檔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曾經單日拿下5億票房的七夕檔,如今即使撒彩帶、送戒指、搞牽手場,也難逃票房低迷的厄運。電影院里的愛情片,就像現代人口中的愛情一樣,正在變得虛無縹緲。 2025年七夕,影院里上演著一種奇特的景象,一部恐怖片打著“驚悚約會 刺激加倍”的旗號登陸這個傳統愛情檔期,與寥寥幾部新上映的愛情片同臺競技。據燈塔專業版數據,七夕檔(8月29日)票房總收入2.19億,這個數字相比前幾年并不樂觀。 ![]() 七夕檔票房冠軍不是新上映的愛情片,而是已經上映兩周的《捕風追影》。亞軍《7天》和冠軍《捕風追影》差了將近2803.6萬票房,可見愛情片已經不是大家七夕檔的首選。 01 2025七夕檔共有5部新片上映,其中,愛情片都披上了奇幻的外衣。《7天》中男主角能在女孩頭頂看到戀愛時長;《有朵云像你》講述“重生”歸來的愛情故事;《尋找1999的月老》則直接搬來神話元素。 ![]() 影院為了吸引觀眾,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在放映廳里撒“彩帶雨”,有的送玫瑰戒指,還搞出“牽手場”“為愛鼓掌場”“卡點過七夕”,恨不得替觀眾設計好所有的約會氛圍和表白求婚節點。 然而這些營銷大多是空有噱頭。今年七夕檔雖然營銷火熱,但最終七夕檔總票房只有2.19億,甚至不如去年的一半。《7天》《有朵云像你》兩部七夕檔上映的愛情片單日總票房加起來,比不上已經上映兩周的《捕風追影》。 回顧2020年,七夕檔愛情片曾經創造過票房奇跡。當年七夕檔,《有朵云像你》的導演姚婷婷的另一部作品《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創下了七夕單日票房2.78億的佳績,超越了大熱影片《八佰》的單日票房,最終累計票房5.05億。 ![]() 這個成績讓業內人士非常意外,在上映之前,沒有人看好該影片。作為復工之后的首部票房黑馬,它成為以小搏大的又一經典案例。 “七夕檔”,這個向來囊括在暑期檔里、以往并未被單獨拎出來看待的小檔期,直到《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的出現,才正式被提出來作為一個重要營銷節點。 那時的成功并非偶然,要從愛情片說起,國產愛情電影曾經經歷過兩大繁榮期。 2014—2016年為全盛階段,“喜劇+愛情”類型主導市場。 2017—2019年進入第二階段,“劇情+愛情”類型崛起。《前任3:再見前任》《后來的我們》等愛情片,單片票房突破十億,《前任3》還創造了種種營銷“壯舉”,比如“看前任,遇前任”“跟現任看前任,看完分手”等等,片中插曲《體面》《說散就散》唱到街知巷聞,最終票房19.41億。 ![]() 2020年是個轉折點,不止是愛情片的轉折點,還是整個電影市場的轉折點。當年愛情電影市場占比下滑至11%,影片同質化問題凸顯。 2023年,七夕檔總票房才3.3億,新上映愛情片只有《念念相忘》與《燃冬》,兩部的上座率都很低;2024年稍漲至3.45億,《白蛇:浮生》有愛情元素也是動畫片,單日票房9426萬。 ![]() 過去的五年,雖然有《前任4:英年早婚》(10.12億)憑借IP效應在國慶檔完成突圍,也有《你的婚禮》(8.22億)在五一檔大放異彩,《一閃一閃亮星星》(7.02億)憑借下雪場的花式營銷在跨年檔脫穎而出,但整體來看,票房高于5億的愛情電影屈指可數,沖擊10億甚至20億更是難上加難。 ![]() 從觀眾反饋看,“劇作”仍然是觀眾評價一部電影的核心。盤點2020年至今票房5000萬以上的國產愛情電影,大部分口碑不佳、評分在7分以下。人們對于國產愛情片,已經出現審美疲勞。 當很多觀眾不再相信現實的愛情時,愛情片還是年輕人的剛需嗎? 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指出:“我們的年輕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都不需要親密關系。”在梁永安看來,“在親密關系這件事上,追求就意味著承擔。”他分析道,“在傳統社會,這種追求過程通常意味著一份回報或可預期的穩定結局,比如成家。但現在不一樣了,愛情的唯一性越來越不存在了。” 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大部分每天工作10小時+,通勤時間接近2小時,在這種節奏下,戀愛變得奢侈,搞錢搞事業更為實際。久而久之,他們對愛情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不計回報為愛奔走的“戀愛腦”已經過時,當下流行的是清醒理性和勢均力敵。 商家們的七夕口號標語也反映了這種變化,“送玫瑰會凋謝,送黃金會謝謝”“別人:親親抱抱舉高高。牛馬:好的收到已提交”“愛情來不來無所謂,班能正常下就行”“別人收鉆戒,我收'再改一版’”…… ![]() 這些標語透露出大城市的年輕人無心戀愛、唯有加班的現實困境,當生存都成為奢侈時,朝不保夕的人們確實沒有太多余力談情說愛。 觀眾結構的變化也在影響愛情電影的創作。票務平臺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4年,青少年購票觀眾的比例由9.5%降到了4.2%。中20-24歲年輕觀眾的占比從2016年的33.8%降到了2024年的16.9%。25-29歲年齡段的觀眾從2021年后已經變成占比最高的主力觀影人群。30歲以上人群的占比在逐年增加。 主力觀眾在變老,創作者也在成長,共同帶動著愛情電影創作風潮的變遷。 隨著近幾年大眾愛情觀念的演變,愛情電影似乎不再是觀眾的剛需。很多觀眾對于愛情電影的認知,要么是表達相對低幼,要么是深沉到根本看不懂。 愛情電影創作本身也面臨著同質化問題。 2020—2022年上映的國產愛情電影中,共有15部電影的片名大于等于7個字,12部采用短句結構。15個片名中“我”或“我的”出現11次,“你”或“你的”出現6次,“我們”或“我們的”出現3次,愛、喜歡等出現10次。 片名越取越長,呈現短句化傾向,但在多部愛情電影同時上映時,短句式片名又會讓觀眾難以辨識,普遍缺乏記憶點。 面對這樣的困境,愛情電影是否需要存在?七夕檔和情人節檔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答案或許令人存疑,但愛情片一定需要改變和創新。愛情電影的創作和市場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但關于愛的表達,仍會是人類永恒的命題。 事實上,近年來少數成功的愛情電影提供了有效經驗。《愛情神話》口碑票房雙贏,該片講述中年人的愛情故事,成為當年最具話題度的黑馬。有觀眾表示,“愛情電影不應該只有談情說愛,類型應該更豐富,故事也可以更有厚度,讓人看到愛情背后的人生百態。” 愛情不應該被限定在某種固定模式中,可以是年輕人的熾熱激情,可以是中年人的朝夕相處,甚至是老年人的黃昏戀曲。不同年齡層、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環境,都可以產生各色各樣愛情故事。 其實,七夕節在古代并不是純粹的情人節。乞巧的本質是什么?《周禮·考工記》記錄“國有六職”,其中女性擅長“治絲麻以成之”。女子向織女星乞巧,不僅是希望自己針線巧,更是希望自己心思巧。 也許我們需要回歸七夕節的本來意義,不只是慶祝愛情,更是慶祝智慧、技藝和自立精神。這樣看來,當下年輕人對自我提升的注重,對事業學業的追求,反而更貼近古代七夕節的精神本質。 如今的七夕檔,影院依舊在努力營造浪漫氛圍,卻再也無法復制當年的盛況。不是愛情片消失了,而是相信愛情的人變少了。 ![]() ![]() ![]() ![]() ![]()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