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源自 書法 公眾號 ? 版權/投稿微信:woorld 王飛 ![]() ![]() ![]() 黃庭堅《發愿文卷》,紙本,行楷,33×679cm,元豐七年(1084)書于泗州(今江蘇泗陽),現藏臺灣林柏壽蘭千山館。 《發愿文卷》作于黃庭堅39歲左右,用筆中鋒直落,逆入平出,無明顯提按動作,只有個別長橫提按對比明顯一些,顯示出用筆清勁的特點。黃庭堅書風成熟后的那種過分強調用筆提按的習氣在此卷中尚未出現。 ![]() ![]() ![]() ![]() 黃庭堅于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三十九歲時所作的行楷書《發愿文》,是其書法風格轉型期的關鍵代表作。此卷書法深得顏真卿筆意,用筆渾厚沉著,結體開闊舒展,雖為楷書,卻飽含行書的流動之勢。字里行間已初步顯現出其日后特有的輻射式書風與長槍大戟般的筆畫特征,但相較于晚年作品的奇崛跌宕,此時的書風更為含蓄內斂,于端莊謹嚴中追求意趣的自然流露,體現了其對傳統筆法的深刻理解與融合。 《發愿文》的內容乃黃庭堅為祈福消災、表達虔誠向佛之心而撰寫的發愿文章。這一創作背景使得書寫過程本身成為一種宗教般的虔誠實踐,故而通篇氣息靜謐肅穆,心手雙暢,毫無躁氣。這種將個人情感與宗教信仰融入筆端的創作狀態,使得作品超越了簡單的筆墨技巧,達到了精神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境界,是其人書合一理念的早期完美詮釋。 該作品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清晰地記錄了黃庭堅在形成個人強烈風格之前所下的深厚傳統功夫,是研究其書風演變脈絡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縱觀全卷,其筆力之勁健、氣韻之生動、格調之高雅,不僅標志著黃庭堅個人藝術生涯的成熟,也代表了北宋尚意書風在早期探索中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對后世學習者理解宋人書法之精髓具有永恒的經典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釋文: 菩薩獅子王,白凈法為身, 勝義空谷中,奮迅及哮吼。 念弓明利箭,被以慈哀甲, 忍力不動搖,直破魔王軍。 三昧常娛樂,甘露為美食, 解脫味為漿,游戲于三乘, 安住一切智,轉無上法輪。 我今稱揚,稱性實語, 以身口意,籌量觀察, 如實懺悔,我從昔來, 因癡有愛,飲酒食肉, 增長愛渴,入邪見林, 不得解脫。今者對佛, 發大誓愿: 愿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淫欲; 愿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 愿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食肉。 設復淫欲,當墮地獄,住火坑中,經無量劫; 一切眾生,為淫亂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復飲酒,當墮地獄,飲洋銅汁,經無量劫; 一切眾生,為酒顛倒,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設復食肉,當墮地獄,吞熱鐵丸,經無量劫; 一切眾生,為殺生故,應受苦報,我皆代受。 恭惟十身洞徹,萬德莊嚴。于剎剎塵塵,為我作證設經,歌羅邏身,忘失本愿。唯垂加被,開我迷云,稽首如空,等一痛切。(愿我以此,盡未來際,忍可誓愿,根塵清凈,具足十忍,不由它教,入一切智——“恭惟”字上軼此七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