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它不僅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史實,還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處世智慧。下面為您精選《左傳》中的20句經典語句,并分享逐句心得: 1.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隱公元年》) - 心得:這句話時刻警示著我們,違背道德和正義的行為,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甚至毀滅。在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會為了一時的利益而選擇不正當的手段,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必然會遭到反噬。所以,我們要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 心得: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有承認錯誤并改正的勇氣。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不應逃避或遮掩,而應積極面對,及時改正,這樣才能不斷進步,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 心得:勤奮是獲取富足生活的根本。無論是個人的成長發展,還是家庭的幸福美滿,乃至國家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勤勞的付出。只要我們勤奮努力,就不會陷入貧困匱乏的境地。 4.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 心得:在安逸的環境中,我們不能放松警惕,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提前做好應對困難和危機的準備。只有這樣,當危險來臨時,我們才能從容應對,避免遭受重大損失。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 心得:這“三不朽”為我們指明了人生的追求方向。樹立良好的品德是最為重要的,它是做人的根本;建立功績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推動歷史的發展;創立學說則可以傳承思想,啟迪后人。若能在這三方面有所建樹,人生便實現了真正的價值。 6.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 心得:用忠誠善良的行為去化解怨恨,遠比用威嚴的手段去壓制怨恨更有效。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以善良和真誠待人,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減少矛盾和沖突。 7.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 心得:當國家面臨危難時,能夠挺身而出,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這就是忠誠的體現。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心懷祖國,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左傳·昭公十一年》) - 心得:任何事物都有其合理的限度,如果過度發展,超出了自身的承載能力,就會走向反面。在組織管理中,如果下屬勢力過于強大,就可能導致指揮不靈,難以協調統一。所以,要把握好事物發展的平衡,避免出現失控的局面。 9.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左傳·陽公五年》) - 心得:當權者在治理國家時,必須公正無私,不能因為個人的恩情而隨意獎賞,也不能因為個人的怨恨而濫用刑罰。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贏得民心,使國家長治久安。 10.無德而祿,殃也 (《左傳·閔公二年》) - 心得:沒有與之匹配的品德卻享受優厚的俸祿,這是一種災禍。它告誡我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更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養。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相應的待遇。
1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 - 心得:人與人之間應該坦誠相待,相互信任,不要互相欺詐。只有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關系,才能長久穩定。無論是在家庭、朋友還是工作中,誠信都是維系良好關系的基石。 12.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左傳·閔公元年》) - 心得:貪圖安逸享樂就如同飲毒酒自殺一樣危險,我們不能沉迷于短暫的舒適和快樂。人生需要不斷進取,努力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真正的幸福。 13.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 心得:下棋時猶豫不決,就無法戰勝對手。在生活中,我們面臨各種選擇和決策時,也需要果斷堅定,不能優柔寡斷。只有明確目標,迅速行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取得成功。 14.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左傳·襄公十年》) - 心得:眾人的憤怒是不可觸犯的,個人專斷的欲望也難以實現。這告訴我們,在做事時要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愿,尊重民意,不能獨斷專行。只有團結眾人的力量,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15.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左傳·宣公十八年》) - 心得: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都存在一定的瑕疵和不足。我們要學會接受和包容他人的缺點,不要過分苛求完美。同時,也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自我。
16.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左傳·襄公七年》) - 心得:有了過錯卻不思悔改,這是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當我們犯錯后,要及時反思,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如果執迷不悟,一錯再錯,最終必將自食惡果。 17.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左傳·文公五年》) - 心得:那些表面光鮮亮麗卻沒有實際才能和內涵的人,往往會招來他人的怨恨。做人要腳踏實地,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不要只追求虛名和表面的繁榮。只有真正有實力、有品德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18.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左傳·隱公三年》) - 心得:驕橫、奢侈、荒淫、放縱的生活方式,是導致人走向邪惡的根源。我們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遠離不良的誘惑和行為。保持謙虛、節儉、自律的生活態度,才能保持內心的純凈和安寧。 19.善不可失,惡不可長 (《左傳·隱公六年》) - 心得:對于善良的行為和品質,我們要積極發揚和堅持,不能輕易放棄;對于邪惡的念頭和行為,要堅決抵制,不能任其發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明辨是非善惡,從點滴做起,積累善行,遠離惡行。 20.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 心得:節儉是所有美德中共同的基礎,而奢侈則是最大的惡行。節儉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品德修養。它能夠培養我們的自律能力和珍惜資源的意識,讓我們懂得感恩和珍惜所擁有的一切。而奢侈浪費則會讓人變得貪婪和墮落,破壞社會風氣。 分享智慧,傳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