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古愚設館長安劉氏及崔淑人行述 劉平望 (一)劉古愚設館長安劉氏 多年前,在劉古愚弟子柏堃(厚甫)編撰的《涇獻詩存》中見到味經書院監院周斯億所撰《哭老友古愚先生》長詩,詩文注釋中有:“劉古愚舉進士不第,劉正郎善初延聘于寓。”顯然,劉古愚在光緒二年(1876)赴京會試,下第后曾設館于劉正郎善初家。對于設館劉氏,有關劉古愚的著述及文獻典籍均無記載。 許建友曾分別轉筆者劉古愚撰文《清故通議大夫劉公馀慶繼配崔淑人墓志銘》拓片圖及長安楊鼎昌撰文《清故通議大夫鹽運使銜湖南常德府知府隨帶加三級善初劉君墓志銘》拓片圖。2023年5月8日,以《長安劉氏兩通墓志淺說》為題,刊行于“行走在人世間”媒體平臺。 ![]() 此兩通墓志,墓主為夫婦,從墓志銘文知長安劉馀慶(善初)育有五子,劉志、劉愈與劉古愚同科中式舉人;劉懋早卒;劉愿,嗣其叔時慶,后殤;劉慜。 志文中劉古愚記述:“以祭墓之文屬光蕡,光蕡與志、愈同歲□□鄉,昔館劉氏,授愿讀,淑人之懿行素所習聞也。” 光緒二年(1876),劉古愚赴京會試,下第回陜。被長安劉氏聘請,設館教授劉愿,后劉愿殤,劉古愚一度“與聞時政,慨其泄沓偷安,侈靡日甚,惄焉心傷,決計歸田。”在好友勸導下重回咸陽李氏,教授李岳瑞。 劉馀慶繼配崔淑人為陜西鄠縣咸豐壬子科進士,內閣中書玉徵女。咸陽縣天閣村進士劉寶燭,與劉古愚同宗同祖同輩,先后受業于咸陽寧鑒堂先生。 《劉寶燭硃卷》記載:劉寶燭,字叔玉,號念農。行五,道光甲申相九月初七日吉時生于陜西西安府咸陽縣。世居本縣西北鄉天閣村。優廩生民籍。前任鄜州學正,軍工保舉遇缺選用知縣并加同知銜,賞戴花翎。繼娶楊氏、崔氏、姚氏,崔氏,陜西鄠縣人,壬子科進士,內閣中書諱玉徵,字方水公女,兵部郎中名輔鼎,字相臣嫡堂妹。 即天閣村劉寶燭(叔玉)與長安劉馀慶(善初)為連襟,劉古愚設館長安劉氏,可能因此遠親之故。 (二)誥封淑人繼慈崔淑人行述 2024年冬,屈小龍友從“7788”收藏網下載了《誥封淑人繼慈崔淑人行述》圖片,轉與筆者,并襄助整理文稿,特此感謝。 ![]() 原圖豎式墨跡,長58cm,高21cm,錄文如下: 歸先大夫善初公諱馀慶為繼室,劉氏籍長安世。嗚呼,痛哉!天何奪吾母之速耶。慟思不孝等幼年失恃,煢煢靡所依,得吾母撫之劬勞顧復,歷三十四年,不孝等率成人,祿養弗逮,深恩罔極,大故猝膺,不可為人,不可為子。搶呼擗踴,疾首痛心,尚何忍述吾母哉。第吾母懿行有足為家法者,未敢湮沒。巍科為邑望族,吾母生長名門,幼嫻姆訓。年及笄,水公諱玉澂次女也。先外祖家素,裕以宿學,掇繼慈崔淑人,陜之鄠人。咸豐壬子進士內閣中書方大君子採擇焉。不彰重滋辠戾,謹和血濡墨泣陳梗概,以備清貧。 先王父鹿蘋公諱甡登,道光丁酉鄉薦未仕,課徒為生。及丙午,先大夫獲解,仍世其業。歲祲荒,家無儋石,饔飧幾弗給,吾母操井臼,飯粗糲,不以為苦,無仕宦習,里人重之。來歸時,先王父母已見背,恒以未及仰事舅姑為憾。撫不孝等如己出,不存異腹見。咸豐丙辰,先大夫捷南宮,分司農曹,挈眷北上,京秩清苦,日用維艱。吾母主中饋,補綴為衣,力從節省,自奉雖約,為不孝等延師課讀,則不惜重修,供饌必精潔。 光緒乙亥,不孝志、愈舉京兆試。吾母謂先大夫曰:“兩兒并捷,吾家敬師之報也。”丁丑,先大夫以京察一等記名道府。三月,奉命出守湖南常德,偕往湘。經營內政,條理井然,事涉公則不與聞。壬午,先大夫乞病歸,養疴汴垣,吾母侍湯藥至忘寢食。是歲秋,先大夫棄養,哀痛逾恒。隆冬衝嚴寒,率不孝等扶櫬歸,營喪葬,悉中禮。廼積勞太甚,過慮傷脾,遂患泄利。治雖痊,而病根實伏。于此服儉,相夫克敬,教子維嚴,處妯娌以和,無誶語,遇貧乏親也。不孝愈謹志,弗敢忘。嗚呼!吾母持已勤治家之,曰:“汝往之官,富貴非吾願,毋玷先代名,即所以孝。”不孝愈成進士,由中書改官知縣,分河南,叩辭日訓,不時舉發屢治,幸皆平復,而元氣因之暗耗矣。 丙戌闋,不孝志、愈同官內閣中書,迎養至都,每當夏秋,舊疾必助無吝容,以吾母之德徵吾母。長:肖賢,不孝懋出;次:鳳華,不孝愈出。茲謹扶柩,旋里殤。次:不孝慜,幼讀女二,俱待字,皆吾母出。孫男二,未有艾也,詎意伏夏,偶感暑邪,觸發宿疴,百方調治,葠朮無功,竟棄不孝等而長逝矣。不孝等侍奉無狀,慘罹鞠兇,可勝痛哉。嗚呼!吾母生于道光甲午二月十二日申吋,卒于光緒丁亥六月二十四日申時,年五十有四,誥封淑人。子五,長不孝志,光緒乙亥順天舉人,官內閣中書。次不孝懋,候選從九品,贈內閣中書,先卒。次不孝愈,光緒乙亥順天舉人,丙戌進士,(后缺失,以劉古愚所撰《崔淑人墓志銘》補之)河南即用知縣,皆前母宋淑人出。次愿,嗣其叔時慶,后□殤;次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