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真實,所以就帶著裂痕 ——關于一位畫家的視覺獨白 不是從畫布開始的 是從,一張剪報的折痕 雜志角落被忽略的眼神 快照里來不及躲閃的晨昏 她拾起這些二手的時光 在亞麻布上,種下了如燒如切之疼 濃艷的紅色,不是蘋果的紅 是傷口結痂前的濃度 是嬰兒臉頰上未褪的胎紅 是種族隔離區,墻縫里滲的漿 她把紅直接擠在畫布 像擠一滴,不愿吞咽的慟 黑與白從不是素描的骨 是皮膚與皮膚的對峙 是報紙標題下,模糊的死者 是兒童瞳孔里,未散的夜色 粗重的線條是她的呼吸 時而急促,時而卡在喉嚨 把“禁忌”兩個字,揉碎了 混著松節油,一起涂抹 她畫女人,不畫曲線的溫順 畫她們睫毛下的疲憊 乳房下垂時,墜著的生存 情欲的圖騰 是生命出口,也是被凝視的傷痕 她畫兒童,不畫天真的輪廓 他們眼里,過早懂事的沉 像小鎮教堂禮拜后,無人認領的魂 那些從照片里偷來的形象 在她筆下,有了心跳 不是復刻,是重生 把“二手的命運” 用顏料,焐成第一手的真 她從不避諱“丑”與“疼”, 因為真實,所以就帶著裂痕 她的畫,別只看色彩的震顫 要看那些未完成的筆觸 是她沒說出口的疑問 那些留白 是她留給世界的,未愈合的門 她不是在畫像 那是每一個被忽略的“生命” 在阿姆斯特丹的畫室 她把顏料,調成鋒利的刃 剖開文明的表皮,露出底下的根 那些關于種族、性別、生死的問 都在她的畫布上,赤裸地蹲 像一群,等待被聽見的聲音 馬林·杜馬斯的藝術 不是掛在墻上的風景 是一把鑰匙,能打開 我們不敢面對的,自己的內心 每一筆,都是一次追問 每一種色彩,都是一次 對“庸常”“麻木”的反抗 (文/Al 有刪改) 瑪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是一位當代南非畫家,其具象作品使她躋身 20 世紀和 21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列。杜馬斯的作品動感、流暢,有時鬼魅般清幽,與水墨有著妙不可言的共振,其作品中強烈的寫意性與傳統書畫語言的“形神論”“氣韻說”“意象說”等方面的表達存在極大相似性。杜馬斯經常會用女性、兒童或者嬰兒作為她的作品的對象,女性之美與藝術則是她的作品中永恒的主題。她于1998年被國際關注,在2000 年參加上海雙年展后被國人熟知,并且被認為可能會開拓水墨畫人物的新方向,目前有許多國內畫家受到她的影響。 作品欣賞 works appreciation ![]() 創作中的瑪琳·杜馬斯 ![]() ![]()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批評家彼得·施杰爾達在為《紐約客》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層這樣寫到:“與和杜馬斯同時代的人相比,繪畫簡直成了在她身上的寄生的存在,這種存在以大量夢幻般的相互隔離的視覺信息存活。她極具創造力的創作既是在向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致敬,同時也是一種抗議,為錯誤的信息提供糾正:不管某種物體看起來怎樣,她描繪的,始終是物體在她眼中呈現出來的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