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九月,是天地間最富詩意的季節。當丹桂馥郁浸透薄霜,當雁陣南翔掠過澄空,古人的筆尖便流淌出醉人的秋韻。 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在九月的時空里交織成網,網住游子的鄉愁,網住文人的風骨,更網住中國人對四季輪回最深沉的眷戀。讓我們循著平仄韻腳,共赴這場與古人對話的秋日盛宴。 ![]()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唐代〕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唐宋時期,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此詩當為李白在當涂(今屬安徽)龍山登高時所作,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秋重陽節他剛登當涂龍山宴飲,寫下《九日龍山飲》,次日再登時,見菊花在“大重陽”與“小重陽”兩日間連遭采擷,不禁觸景生情。詩中“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以白描手法勾勒節日狂歡,而“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則陡轉筆鋒,借菊之“苦”暗喻自身,兩次入仕,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九月秋意蕭瑟,重陽本有避災祈壽之意,詩人卻以“兩重陽”的重復性摧殘,將節日歡愉與生命苦痛并置,在時空的微小錯位中,迸發出對命運無常的深沉喟嘆。 ![]() ![]()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 元稹〔唐代〕 風卷清云盡,空天萬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 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 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此詩是元稹創作的組詩《詠廿四氣詩》之一,以五言律詩形式描繪霜降節氣物候特征。首聯“風卷清云盡,空天萬里霜”以動態筆觸勾勒出霜降時節的澄明高遠,秋風掃云,寒霜初降,天地一片清冷。頷聯“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巧妙融入霜降三候與重陽民俗,豺狼捕獵似祭月,菊花傲霜逢佳節,暗含對自然規律的敬畏。頸聯“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借草木凋零、鴻雁南飛,抒發羈旅愁思。尾聯“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以酒消愁,既是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亦透露出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恰似九月深秋,雖寒涼卻自有清朗之氣。 ![]()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此詩作于他十七歲漂泊長安、洛陽謀仕之時。九月九日重陽節,唐代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詩人獨在異鄉,觸景生情?!蔼氃诋愢l為異客”,兩個“異”字,將游子在陌生環境中的孤寂刻畫得入木三分;“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本應闔家團圓,可詩人卻形單影只,思念如潮水般涌來。后兩句從自身視角切換到故鄉兄弟,想象他們登高插茱萸時“少一人”的遺憾,以虛寫實,將思鄉之情推向高潮。此詩語言質樸卻情感真摯,道出了無數游子的心聲,成為思鄉主題的千古絕唱。 ![]() ![]() 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此詩作于唐長慶二年秋,彼時他自請外任杭州刺史,遠離長安黨爭,心境如秋江般澄澈。詩中“一道殘陽鋪水中”,一個“鋪”字盡顯秋陽斜照的柔和,江面“半江瑟瑟半江紅”,碧紅交織,是暮色與波光的共舞。九月初三的秋夜,露珠如珍珠晶瑩,新月似彎弓初懸,這般清新景致,恰是詩人卸下朝堂重負后的精神寫照。九月秋深,白居易以自然之景寄寓人生況味,既有對暮色江景的凝視,更暗含“中隱”于地方、超脫于紛爭的豁達,讓千年后的讀者仍能觸摸到那份秋夜觀江的閑適與自在。 ![]() ![]()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杜牧此詩作于唐武宗會昌五年九月九日重陽節,時任池州刺史的他與友人張祜攜酒登齊山。九月江南,秋色未凋,山色仍青翠如黛,詩人以“江涵秋影雁初飛”勾勒出秋水長天、雁影點點的澄明之境。面對此景,他深感“塵世難逢開口笑”,遂折菊滿頭,以“酩酊酬佳節”的疏狂排遣抑郁。尾聯“牛山何必獨霑衣”化用齊景公泣牛山典故,既是對人生無常的喟嘆,亦暗含對友人張祜(同遭貶謫)的寬慰。全詩以曠達之語寫悲慨,九月秋光里,既見重陽登高的歡愉,更透出晚唐文人懷才不遇的蒼涼底色。 ![]() ![]() 九月十日偶書 李煜〔五代〕 晚雨秋陰酒乍醒,感時心緒杳難平。 黃花冷落不成艷,紅葉颼飗競鼓聲。 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 自從雙鬢斑斑白,不學安仁卻自驚。 李煜此詩作于開寶元年(968)九月,彼時南唐國勢日蹙,他接連遭遇愛子仲宣夭折、愛妻大周后病亡之痛,個人命運與家國危機交織,心境悲涼。詩開篇“晚雨秋陰酒乍醒”勾勒出九月秋雨后的陰冷氛圍,酒醒后的孤寂更添愁緒?!包S花冷落”“紅葉颼飗”以衰敗之景烘托內心凄涼,風雨聲如鼓,似在催促時光流逝。后四句直抒胸臆,他本想“背世厭俗”,卻難舍人間情味,雙鬢斑白后,雖自詡不再如潘岳般多愁,卻仍被秋景觸動,悲從中來。全詩借九月秋景,將亡國之君的哀痛與身世飄零的感慨融為一體,沉郁悲愴。 ![]() ![]() 獨不見 沈佺期〔唐代〕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此詩以樂府舊題寫閨怨,作于初唐宮廷詩風盛行之時。詩開篇以“盧家少婦郁金堂”的華美居所,與“海燕雙棲玳瑁梁”的溫馨畫面形成對比,暗喻少婦獨居的孤寂。九月秋風中,搗衣聲(寒砧)與落葉齊飛,既點明時令,又以“十年征戍憶遼陽”將時空拉長,凸顯思婦對戍邊丈夫的漫長等待。白狼河北音訊斷絕,長安城中秋夜漫長難熬,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黃”以冷月照帷幔的意象,將思念之苦推向極致。全詩借九月秋景與閨閣意象,將個人情感升華為對戰爭的隱憂,展現了初唐宮廷詩向社會現實拓展的傾向。 ![]() ![]() 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 招降諸城覺而有作 陸游〔宋代〕 殺氣昏昏橫塞上,東并黃河開玉帳。 晝飛羽檄下列城,夜脫貂裘撫降將。 將軍櫪上汗血馬,猛士腰間虎文韔。 階前白刃明如霜,門外長戟森相向。 朔風卷地吹急雪,轉盼玉花深一丈。 誰言鐵衣冷徹骨,感義懷恩如挾纊。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無恙。 更呼斗酒作長歌,要遣天山健兒唱。 本詩全寫夢境,描寫宋軍將士勇往直前,掃滅敵人,收復失地后萬眾歡騰的動人情景。夢中他率軍駐扎黃河以北,九月塞外寒氣逼人,“殺氣昏昏”“朔風卷雪”勾勒出戰場肅殺之景。詩中“晝飛羽檄”“夜撫降將”,盡顯將軍運籌帷幄、威震敵膽之姿;“汗血馬”“虎文韔”等描寫,更添將士們的勇猛豪邁。即便鐵衣冰冷,戰士們卻因感懷恩義而熱血沸騰。詩人借夢境抒發恢復中原的壯志,雖處閑居,仍盼能驅除敵寇、收復失地。九月秋寒,擋不住他心中熾熱的愛國情懷,讀來令人動容。 ![]() ![]()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 蘇軾〔宋代〕 岐陽九月天微雪,已作蕭條歲暮心。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 愁腸別后能消酒,白發秋來已上簪。 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 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 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 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 遙知讀《易》東窗下, 車馬敲門定不應。 蘇軾這兩首詩作于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時任鳳翔府判官的他身處岐陽,初雪飄落,頓生歲暮蕭索之感。九月微寒,砧聲急促,冷官閑居,更添孤寂,思念遠在異地的子由(蘇轍),愁腸百結,只能借酒消愁,而秋來白發又添新愁。詩中既有“近買貂裘堪出塞”的報國豪情,又有“未成報國慚書劍”的自責愧疚。想到往昔同舟共濟、分馬而泣的情誼,如今卻只能遙想弟弟在東窗下讀《易》,即便車馬敲門也不應,更顯手足情深卻難相聚的悵惘。九月懷人,字里行間滿是宦海漂泊的孤寂與對親人的牽掛。 ![]()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唐代〕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岑參這首詩約作于天寶十三載,時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出師西征,詩人以幕僚身份送行。九月輪臺,狂風徹夜怒吼,飛沙走石,環境極端惡劣,卻反襯出唐軍將士的豪邁無畏。“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刻畫出他們枕戈待旦、晝夜兼程的緊張戰備。馬汗蒸騰成冰、硯水凝結,細節之處盡顯邊塞苦寒。詩人以夸張筆法渲染自然之險與軍威之壯,堅信敵軍聞風喪膽,唐軍必勝。九月秋寒中,此詩如戰鼓擂動,既是對封大夫的頌歌,更展現了盛唐邊塞詩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 ![]() 備注:文章/資料皆為個人整理學習用,如有錯誤,歡迎指正,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