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一天三充、工廠招工難、AI 畫圖排隊十分鐘——這些日常小痛點背后,其實是算力、機器人、電池三條賽道在暗暗較勁。
先說算力。新易盛把光模塊從 100G 卷到 800G,像給數據修了一條八車道高速;瀾起科技再把芯片功耗往下砍一刀,機房空調都能少開幾臺。省下來的電費和等待時間,最后都會變成手機少燙一度、網頁秒開。
機器人這邊,科力爾的微型電機塞進機械臂,重復擰螺絲的動作不再磨人;三一重工把“挖土機”升級成“自己會動的挖土機”,工地少了灰頭土臉的工人,多了站在旁邊刷手機的安全員。
電池焦慮也在松動。固態電池聽起來高冷,其實就是把易燃液體換成“固態小磚塊”,蘇州固锝的半導體工藝讓這塊“磚”更耐用。再加上 AI 幫忙調配方,實驗室試錯從幾個月縮成幾天,以后電動車跑長途不用再提前查三個充電樁。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原本各玩各的賽道開始串場:AI 去幫電池做設計,電池反過來給機器人供能,機器人再把算力機柜搬進新機房。一環套一環,像拼樂高,拼著拼著就把日常生活的堵點悄悄拆掉。
所以下次手機電量撐到晚上、工廠招工啟事不再刷屏、AI 畫圖秒出圖,不用驚訝——那只是三條賽道在后臺跑完了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