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月,軍西路總指揮徐向前終于回到了延安,這一路化裝潛行,所經歷的艱難困苦自不必說,然而時任中央總負責的張聞天同志,卻一點也沒有客氣,狠狠地把徐向前責怪了一番,畢竟西征的結局實在悲壯。徐帥沒有辯解什么,他后來回憶說,作為部隊指揮員“打了敗仗嘛,批評、撤職、殺頭都應該,沒什么好說的”。 ![]() 徐帥 毛主席很清楚,軍西路的責任不能全算在徐帥身上,因此了解了一下情況后,寬慰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 此時距離全面抗戰爆發只有兩個月時間了,因此稍后陜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徐向前仍然被任命為第129師副師長,應該說職務是比較合適的。 一方面,第129師的主體是紅四方面軍剩余的部隊(紅4軍、紅軍31等),徐向前回到老部隊可謂是得心應手; 另一方面,鑒于正在批判張某燾的錯誤路線,以及軍西路新敗,由徐向前出任師長肯定又不合適,于是曾經率領過這兩個軍的“援西軍”司令員劉伯承,被任命為129師師長。 1938年3月底,徐向前副師長親自指揮了響堂鋪伏擊戰,此戰殲滅日寇400余人,同時摧毀輜重卡車181輛,成為抗戰初期的經典戰例。 ![]() 徐帥一家 一個月后,徐副師長奉命率第129師、第115師各一部,挺進河北省南部的平原地區,著手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 此間陳光和羅榮桓則率115師主力挺進山東,而山東境內又原有地方武裝“八路軍山東縱隊”,兩支部隊如何形成統一的戰斗力,成為當務之急。 于是延安決定以第115師師部及第343旅、山東與蘇北地區的地方武裝合編,組建八路軍第一縱隊。 要知道,山東縱隊所轄各支隊的總兵力,當時已經發展到80000余人,再加上115師東進的數千精銳,我軍在山東的力量此時已經非常可觀,急需一位資歷深厚的帥才坐鎮指揮,于是1939年6月,徐向前就近調往山東,兩個月后出任第一縱隊司令員。 ![]() 陳光 徐帥在山東的工作非常出色,一方面是德高望重,畢竟是黃埔一期的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因此無論是主力部隊還是地方部隊,都會服從命令聽指揮; 另一方面是軍事指揮能力高超,率領八路軍第一縱隊多次重創日偽,部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然而僅僅一年之后,也就是1940年6月,徐司令員突然接到了返回延安的命令,于是徐向前只帶幾名隨身警衛,穿越大片敵占區和無數條封鎖線,歷經近200天行程,1941年1月才到達延安。 并且這一去就是七年,而非網上流傳的五年之說,直到1947年夏才重返解放戰爭前線,那么徐帥被”雪藏“的原因是什么呢? ![]() 羅帥 1 調離山東的公開原因是參加“七大” 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于1928年召開的,而”七大“由于環境和形勢的變化,遲遲未能召開。 直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的1937年12月,黨中央才作出《準備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同時成立了準備委員會,最初擬定的會議時間為1941年春季。 ”七大“原定的參會代表為450人,其中不少與會同志身處抗日前線,當時敵我態勢犬牙交錯,從各根據地趕回延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八路軍、新四軍的代表,自然也都是部隊高級首長,安全問題馬虎不得,因此大多要提前出發,因此徐帥提前半年多接到命令,并不意外。 可惜1941年初形勢突變,新四軍遭到頑軍的大舉進攻,于是延安的中心工作是如何破局和反擊,是故”七大“被推遲到1943年召開,再后來開展整風運動,會期被繼續推遲,所以黨的”七大“最終是1945年的4月才召開的。 ![]() 黎玉 2 調離山東的重要原因是”山頭“問題 在山東抗日力量的整合過程中,朱瑞、羅榮桓、陳光等軍政首長,都是一方面軍出身,山東縱隊的大部分主要干部,則是抗戰爆發后,舉行多個起義奮起抗日的本地同志,而徐司令員又是四方面軍出身,是故形成了”三駕馬車“的局面。 在羅榮桓同志最終成為山東區軍司令員兼政委、115師代師長兼政委之前,我山東軍政高層內部始終是存在一些矛盾的,如果不能形成統一而堅強的領導,必然影響對日偽作戰和其他工作的開展,所以”三駕馬車”的情況肯定不合適。 所以調離徐帥只是第一步,再后來根據各方面情況的反饋和變化,又先后調離了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同志、115師代師長陳光將軍回延安學習,這是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實現“軍政一元化領導”的必須過程。 ![]() 朱瑞一家 3 也是一定程度上的預防性措施 1938年發生了張某燾叛變革命的事件,在敵人的安排下,這位原四方面軍的領導人,無恥地搞起了”策反“工作,企圖拉攏原四方面軍的一些干部反水,偏巧山東根據地又是四方面軍將領和部隊最集中的地區,是不可不防的。 比如原山東縱隊的副司令員王建安,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等將領,都是四方面軍出身;緊鄰的冀魯豫區軍之部分129師部隊,自然也是原四方面軍的隊伍。 甚至第115師344旅的前身紅十五軍團,嚴格來說也是四方面軍的血脈,須知紅25軍那可是從大別山殺出來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原四方面軍總指揮也在山東前線,延安方面有些擔心是在所難免的,這事千萬不要理解歪了,其實是組織上對徐帥的愛護,免得陷入困難和尷尬處境當中。 至于說參加七大,聶帥和陳老總都是1942年以后才返回延安的,這里就點到為止吧。 ![]() 聶帥 4 徐帥回延安后飽受傷病困擾 雖然”七大“會議延期了,但是徐向前回到延安后,仍然得到重用,先是擔任過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跟賀老總搭班子保衛邊區,同時還要做晉綏軍的統戰工作,身為山西人氏,徐帥顯然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再后來改任”抗大“代理校長,負責培訓抗日軍政干部,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崗位,了解歷史的讀者,當知延安抗大的歷任校長和政委,話無需多說。 因此妄言徐帥被”雪藏“也是不準確的,一方面在延安仍然擔任要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的主力也位于前線,另一方面,徐帥在延安期間,確實出現了傷病問題。 1941年2月,也就是徐向前剛剛返回延安后不久,在送別一批前往山東根據地的干部時,徐帥的坐騎受驚,墜馬受傷釀成左腿骨折,這當然是需要靜養的。 之后又查出肋膜炎,多次發生低燒癥狀,經過醫生會診,其身體狀況已經很難適應領兵作戰,必須得到充分休養。 ![]() 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任上 后來在解放戰爭的太原戰役期間,徐向前的肋膜炎曾經一度加劇,已經到了只能臥床的程度,因此總攻階段是由彭老總實際指揮的,可見這個病情的嚴重性。 所以在飽受傷病困擾的情況下,中央沒有再派徐帥返回抗日前線,這也是客觀事實。 抗戰勝利以后,徐帥的身體仍然沒有完全康復,雖然當時被任命為晉冀魯豫區軍第一副司令員,但是并未第一時間趕回前線,直至1947年6月間,終于回到闊別七年的戰場,以晉冀魯豫區軍副司令員的身份,率領留在晉南的部隊,開始了對閻軍的作戰。 1948年5月,各戰略區重新調整劃分,徐向前改任華北區軍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司令員,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歷經艱苦作戰,終于勝利解放山西全境! ![]() 合照
|
|
來自: 昵稱45199333 > 《中國政史黨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