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都去教高中了,我在想什么? ——在開學之際,給全體老師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又要邁入起早摸黑的忙碌時光,一想到這里,難免讓人有些心生怯意。其實不止學生害怕開學,我們老師心中也藏著幾分忐忑。兩個月的假期確實自在,不用伏案工作,也無需為教學瑣事費心;但與此同時,我們的教育領域正悄然發生著一些值得關注的變化——前些日子,江西某縣入城教師招考中,明確要求持有初中教師資格證的老師須填報初中教師崗位,這一規定引發了不少輿論討論;《南方周末》一篇題為《小學老師都去教高中了》的報道,也同樣激起了廣泛關注。 看到這些消息,我不禁陷入思考: 十年前,我曾說過“教師這份職業未來未必是鐵飯碗”,當時估計沒多少人會當真。就這兩年,即便小學教師出現過剩,很多同事也沒覺得有壓力,總認為行政部門會逐年減少新教師招聘數量,以此緩解過剩問題;還有不少老師覺得,未來推行小班化教學后,師生比會有所提高,崗位穩定性無需擔憂??扇缃?,小學教師過剩到需要補充到初中、高中任教,這變化似乎來得比預想中快得多。咱們身邊其實已經有了從小學調入初中的先例,而且接下來幾年,小學入學人數還會持續減少。 “下崗 的風險會真的到來嗎?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我留意到,身邊已有部分老師提前行動起來:有人考取了小學全科教師資格證,甚至還有人挑戰高中教師資格證。多數老師考全科證,是為了日后調動時能多些靈活選擇;而對于那些備考高中教資的老師,我打心底里佩服。我猜想,小學老師主動去考高中教資,或許也藏著“試一試自己能力”的想法——即便教的是小學,也能拿下高中教資,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自我實力的認可,一份難得的自信。 無論初衷如何,這種由教師自發開啟的改變,就值得我們點贊。但我始終認為,比考證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想清楚一個問題:自己究竟為何而教書?或者說,自己想成為一名怎樣的老師?這是每一位教育者都需要直面并明確的核心問題。 想清楚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在做人生規劃。哪怕最初的目標是為了評上名師而努力,這份追求也能在一段時期內為我們注入動力;但如果我們能明白,教書的過程也是自我修煉的過程——在陪伴學生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在成為更完整、更優秀的人,那么這份動力就會像永動機一般,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前行的能量。當一位老師真正沉下心來教書育人,內心會變得自由而篤定,自然不會因為外界的風吹草動,就陷入莫名的焦慮與緊張。 今天上午,我和胡志遠兄聊起未來教師職業的發展境況,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真正懂教育、熱愛教育的老師,始終是行業迫切需要的;換句話說,未來的教育領域,更需要能“深度做教育”的人,而不是只靠一本資格證“持證上崗 的從業者。所以,魏智淵老師的一段話,特別貼合當下我們教師的處境:“我們之所以能夠超越恐懼,是因為從未放棄學習,從未放棄努力,讓能力成為護城河,成為應對不確定性的法寶。保持隨時離開的能力,讓每一次的離開,都變成一次升級,一次解放。” 確實如此,無論身處何種處境,只要我們始終保持學習的狀態,就擁有了“隨時能離開”的底氣——這才是我們當下最該思考、最該踐行的事。而這種 “隨時能離開” 的能力,從不是靠一次考試就能獲得的,它是在日常教育教學的點滴積累中,慢慢沉淀、逐漸生成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我們唯有回歸教育現場,深耕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把每一堂課備好,把每一個學生教好,才是應對所有不確定性的根本辦法。不管將來是否需要跨學段任教,只要我們始終保持學習的姿態,就永遠能做好準備。 新的學期,讓我們先做好當下的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教育路上的每一步! 最后,祝各位老師工作順心,學習愉快! 與大家同行 周國平 二〇二五年八月三十日 |
|
來自: 新用戶9913Bpb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