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老房子的墻上,掛著一張褪色的全家福。 照片里,父母坐在中間,我們兄弟姐妹四個簇擁在身邊,笑得沒心沒肺。 那是二十年前的夏天,院子里老槐樹的葉子正茂密,知了聲聲叫著,我們剛剛分完最后一個西瓜,嘴角還帶著甜蜜的痕跡。 多年后,當我們各自成家,那張照片里的親密無間,似乎也隨著老房子的轉讓,一起被封存在了記憶里。 偶爾家庭聚會,大家客氣地寒暄,禮貌地關心,卻再也找不回當年搶西瓜時的那份肆無忌憚。 究竟是什么,讓曾經同吃同住的兄弟姐妹,漸漸走到了親而不近、愛而不濃的境地? 兄弟姐妹是否親密,主要取決于三個人。 ![]() 不偏心的父母:愛的天平一旦傾斜,關系的地基便開始動搖鄰居王阿姨家有兩個兒子。 從小到大,她都以“公平”著稱。 兩個蘋果一定要一樣大,一件新衣服必然伴著一件同等價位的,甚至連批評的話都要說同樣多的字數。 可笑的是,這種刻意的公平反而成了另一種不公平。 小兒子結婚那年,王阿姨拿出積蓄幫他付了首付。 大兒子沒說什么,但心里記下了一筆賬。 等到大兒子買房時,王阿姨已經沒有多少積蓄,只能拿出相當于當初一半的錢。 一場爭吵不可避免。 大兒子覺得委屈,小兒子覺得哥哥不懂事,王阿姨坐在中間哭: “我一輩子追求公平,怎么還是成了這樣?” 真正的不偏心,不是機械的物質均等,而是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己被獨特地愛著,同時又不會覺得這份愛比別人多或少。 父母的愛應該是陽光,均勻地灑在每個孩子身上,而不是手電筒,只照亮某一個而將其他留在黑暗中。 那些能夠保持手足情深的家庭,往往有一對智慧的父母。 他們不比較孩子,不分配愛,更不會在孩子間傳遞負面評價。 他們明白:手足之間本無嫌隙,所有隔閡都是慢慢被教出來的。 ![]() 明事理的伴侶:婚姻是兩個人的結合,而不是一個家庭的分裂表姐結婚前,和我們無話不談。 婚后第二年,她漸漸疏遠了娘家。 后來才知道,姐夫常在耳邊說: “你爸媽更疼你弟弟”“娘家的事少管些,先顧好我們自己的家”。 這類話聽多了,再親的感情也會產生裂痕。 婚姻應該是愛的延伸,而不是親情的分割線。明事理的伴侶懂得,愛一個人就要連同他來的來路一起擁抱。 他們會主動維護對方與兄弟姐妹的關系,而不是視之為競爭對手。 我的朋友小陳在這方面堪稱典范。 妻子和妹妹鬧矛盾時,他從不添油加醋,反而勸解: “你就一個妹妹,小時候她那么黏你,還記得嗎?” 岳父家有事,他總是最先提議: “要不要請哥哥一起來商量?” 在他的助力下,妻子和娘家的關系更加融洽。 而這份大度,也換來了妻子對他家人同等的體貼與尊重。 好的伴侶,不會問“我和你家人誰更重要”,因為他們明白,愛不是單選題,真正的情感容納得下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 ![]() 重感情的自己:你是所有關系的共同分母前年,父親生病住院,我和哥哥輪流守夜。 那一周,我們說的話比過去五年都多。 深夜的病房走廊,我們聊起小時候的糗事,聊起各自的工作煩惱,聊起對父母老去的恐慌。 那一刻才發現,不是感情淡了,只是我們都忘了主動去維系。 有人總抱怨:“為什么總是我主動聯系?”可是親情從來不是計較輸贏的游戲。 那個更重感情的人,不是吃虧,而是更有福。 因為他們擁有更多愛的能力和被愛的可能。 重感情的人明白: 時間會走,人會變,但血緣永遠在那里。 他們愿意做那個先伸手的人,先開口的人,先原諒的人。 不是因為他們軟弱,而是因為他們更加懂得人生短暫,能夠稱為親人的人本就寥寥無幾。 ![]() 親情如樹,需要共同呵護兄弟姐妹之情,就像一棵樹。 父母是樹根,決定樹能否茁壯生長;伴侶是樹干,影響枝丫的延伸方向;而自己則是枝葉,選擇是否要向其他枝干靠近。 這棵樹能否枝繁葉茂,取決于樹根是否均衡供給養分,樹干是否支持枝丫相互交錯,枝葉是否愿意彼此觸碰。 在這個世界上,與我們分享同樣童年、同樣血緣的人,原本就是最該珍惜的存在。 別讓父母的偏心、伴侶的私心、自己的任性,割斷了這份獨一無二的聯結。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會發現最大的財富不是擁有多少物質,而是有那么幾個人,和你擁有同樣的來路,同樣的回憶,同樣的根。 兄弟姐妹親不親,取決于父母的愛是否公平,伴侶的心是否寬廣,自己的情是否深厚。這三者齊聚,便是人間最溫暖的幸運。 END 作者:離雨微涼,一個能理性,能感性,喜歡用文字表達個人觀點,給你帶去心靈治愈,情感解惑,人生感悟的90后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