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新疆教科院教研員董明實,十年來在新疆大力倡導教師要以讀書為業,教師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多讀書,積極參與社會各類讀書推廣活動。 剛開始看到他列出的十本書,我還挺慶幸,有四五本自己都讀過,但是讀完文章后,有些慚愧。 《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在上大學之前,董老師已經讀的滾瓜爛熟,而且還利用一切時間來抄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喜歡的文反復抄反復默,用得著的時候就能脫口而出。后來當老師,帶學生一起讀,甚至培訓老師時也推薦這兩本書。反觀我對于這兩本書僅僅翻了一遍,朗讀打卡也沒有完成。 董老師在大學時買了一本《世說新語》,用他的原話是說:“日日把玩,頁頁披讀”,他將自己的體驗一條條寫下來。而且在他的教書生涯中,講了數十場《世說新語》的講座。 《紅樓夢》精讀過近60遍。我今年暑假才開始短時間內完整閱讀《紅樓夢》1遍??戳藙e人的讀書故事,才知道自己的閱讀量有多寒磣。 一、三句最受感觸的話 1.當你一旦迷上閱讀,你的人生將展開一場完全不同的體驗。 閱讀時,我們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瑣碎,而是在文字構建的天地里體驗不同人生,豐盈精神世界。它會悄悄重塑我們的認知,讓思考更有深度,看待世界的眼光也變得更加開闊,最終讓人生擁有了遠超現實邊界的豐富體驗。 2.要想成飽學之士,先得學富五車,量變才能有質變,只有讀了足夠多的書才有可能成為淵博之人。 知識的沉淀從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本書都是一塊磚石,讀歷史書能知興衰脈絡,讀文學書能悟人性溫度,讀社科書能懂社會運轉。這些零散的知識,會在持續閱讀中逐漸串聯成網,形成系統化的認知。 3.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并且愿意拿出時間來閱讀依然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雖知曉閱讀能開闊視野、提升自我,卻總以“忙碌”為借口,將閱讀無限延后,讓“重要”停留在口頭。但閱讀的價值從不在空想中實現,只有主動擠出時間,把碎片化的間隙或固定時段留給書籍,才能讓文字真正走進生活。 二、兩點我的思考 1.作者說,現代社會,人們除了讀必要的精神糧食——文學作品外,還需要讀科學讀物。這是為什么呢?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兼具精神深度與認知廣度,文學作品和科學讀物恰好分別滿足這兩種需求,二者缺一不可。 2.作者說,讀書的本質是接受信息,感受另一個大腦的思維狀態。讀書人,要對讀的書進行選擇。怎么選擇書籍呢? 判斷的關鍵,是讓書籍與自身“需求、認知、感受”相匹配,避免盲目閱讀。 三、一個我的問題 讀書還需要勤思,有時需要思而讀、讀而思如此反復再三,方可通透,思維能力方能提升。 四、一個我的行動 繼續梳理這本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