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別人開口聊天,句句都能讓人如沐春風,可你一開口就自帶冷場效果; 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就能清楚地表達,但你卻總是詞不達意惹誤會。 究其原因—— 說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才要學習溝通的技巧,修煉說話的水平。 當然,學說話并不是讓你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是懂得尊重他人,體諒他人,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真誠和善意,溫暖和關懷。 就像作家劉震云說的那樣: “遇到女人,一律說對方瘦了、更有氣質了;遇到窮人,一律說錢不重要,要知足常樂;遇到富人,夸他有眼光,有品位……” 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人緣、輕松化解矛盾,讓自己更受歡迎! ![]() 開口之前停三秒,留出思考的時間 古語有云:“三思而后行?!?nbsp; 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說話。 與人交流,切忌脫口而出,不經大腦。 多給自己幾秒鐘的思考時間,想想這句話是否得體,是否會傷害到對方。 這并非是虛偽,而是對自己言行的負責,更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我的朋友奇瑞,性格直爽,說話也向來口無遮攔。 一次聚會,大家聊起了各自的工作。 其中一個朋友最近剛升職,正高興地分享著自己的喜悅。 奇瑞聽了,撇撇嘴說: “升職有什么好得意的,還不是因為你天天加班熬夜,犧牲了個人生活換來的?” 一句話,讓原本興高采烈的朋友瞬間啞口無言,氣氛也變得尷尬起來。 事后,奇瑞還覺得委屈,說自己只是實話實說。 但問題是,實話并不總是好聽的,更何況,別人的努力和付出,難道不值得肯定嗎? 《禮記·表記》里有一句話: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span> 逞一時口舌之快,說了不該說的話,只會傷害了別人,也尷尬了自己。 因此,開口之前停三秒,留出思考的時間。 這三秒鐘,可以讓你避免說出傷人的話,可以讓你更好地組織語言,可以讓你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此,分寸才不會缺失。 ![]() 溝通之時換立場,照顧對方感受 孔子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span> 意思是說,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應該去強求別人。 與人溝通,也需要如此。 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體諒對方的難處,理解對方的感受。 這是一種同理心,也是一種情商的體現。 演員何冰曾在訪談里分享過一段經歷。 他剛進話劇團時,演技青澀,有次排練頻頻出錯,導演急得拍了桌子。 眼看氣氛就要僵住,老演員藍天野走了過來。 他沒有像導演那樣批評何冰,而是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上臺的時候,比你還緊張,總怕記錯臺詞,有次甚至把道具都碰掉了。 你今天能把這段戲的情緒撐起來,已經很不容易了,咱們再慢慢摳細節,肯定能越來越好?!?/span> 一句話,既沒否定何冰的努力,又點出了問題,還給了他繼續嘗試的勇氣。 后來何冰說: “藍老師的話,一下子緩解了我的緊張,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怕犯錯?!?/span> 所謂高情商、會說話,不過如此。 既能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能讓人愉快地接受。 心懷善意,將心比心。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 張嘴記得先微笑,拉近雙方距離 老話講,伸手不打笑臉人。 微笑,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語言,也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最好方式。 一個真誠的微笑,可以化解矛盾,可以傳遞善意,可以溫暖人心。 鄰居張阿姨是小區里出了名的好人緣,不管和誰說話,都先帶著笑。 有次樓下的年輕夫妻因為家務分工吵架,聲音大得整棟樓都能聽見。 大家都躲在屋里不敢出聲,張阿姨卻端著水果走了過去。 她沒有一上來就說教,而是笑著對小夫妻說: “我剛切了點西瓜,你們先歇歇,涼了解解暑。我年輕的時候也跟你叔叔吵過架,后來才發現,吵贏了道理,卻輸了感情,不值當?!?/span> 就是這帶著微笑的一句話,讓劍拔弩張的氣氛瞬間緩和下來。 年輕夫妻接過西瓜,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后來還主動向張阿姨道謝,說她的話點醒了自己。 反觀生活中,很多人話還沒說,臉就先垮了—— 服務員上菜慢了,皺著眉指責 ; 快遞員送件晚了,冷著臉抱怨。 時間久了,沒有人愿意靠近,生活必然清冷孤寂。 只有學會說話之前先微笑,才能更好地傳遞自己的善意,從而改善人際關系。 心蜜口也甜,才會溫暖他人,照亮自己。 ![]() 心理學家卡耐基曾說: “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于專業知識,85%取決于人際關系?!?/span> 而好好說話,正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 會說話的人,不論走到哪里都能夠如魚得水、好運連連。 所以最后點個“??+?”,提醒自己好好修煉說話之道,用真誠和善意,溫暖他人,成就自己。更愿你我的未來,都能一路坦途,皆是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