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寫到“同律度量衡”的事情,就有讀者留言讓我寫一寫度量衡。原文如下: 1.1萬年前舜帝量釜震撼問世!齊國竟傳承八千年有虞氏度量衡制度! 律度量衡,根本在于排在最前面的“律”,而不是在排在后面的“度量衡”。 度量衡,都是根據律來制定的。 所以,本章先來說說“律”。 抱雪齋說過,易學和《周易》最核心最根本的秘密,也就是“律”。 《史記》里面還為這個“律”單開一章《律書》,并在《律書》的一開頭就強調了“律”是王者制事立法的根本原則,是萬事根本: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史記.律書》” 在《周易》里面也明確提到了“律”,《師》卦的第一句爻辭就是: “師出以律”。 有些望文生義的人看到這話,就以為這說的是軍隊出師的時候要遵守紀律,實際上與“師”有關的的“律”從來都是指音律和六律。 在商代的甲骨文里面就已經把“師出以律”刻在了卜辭里面。《詁林》的甲骨文“律”字下就引孫海波及肖楠觀點,說到甲骨中出現了兩次“師叀(zhuān)律用”,與《周易》的“師出以律”幾乎完全相同。如下圖所示: ![]() 從甲骨文里的“律”字寫法來看,這個字從“彳(chì)”從“聿(yù)”,“彳”是表示運行的符號,“聿”則是一只手里抓著一根竹制律管的樣子。 甲骨文里的“聿”字如下圖所示: ![]() 我們如何可以看出“聿”字手里拿的是一根竹制律管呢?因為古文里的“筆(筆)”字也從“聿”,正是手執一支竹管制成的毛筆之形。甲骨文里的“竹”字,也是由兩只帶著竹葉的竹管組成的,和“聿”字里的竹管造型一模一樣。如下圖所示: ![]() 在最早的造律傳說中,律管是黃帝派人到昆侖采來竹子制成的。 《漢書律歷志》就說到律的起源傳說:
最早的律管是黃帝用昆侖的竹子制成的,數量是十二支,雌雄各六,被稱為“十二筒”。 “筒”,就是洞簫,竹字頭底下加個“同”,本字就是“同”。 甲骨文里的“同”,正是截取一根竹子的兩節制成洞簫,從下方用口吹的造型,與《律歷志》里面截竹為管,“斷兩節間而吹之”的描述完全相同,如下圖所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