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特別容易被別人的優秀刺痛 有一天你開始變得自律,早起健身,讀書學習,脫離無意義的社交……做著一堆正確的事。 你以為身邊的人會為你鼓掌,但現實往往正好相反。 你做“正事”,很多時候就是對別人“不做正事”的無聲指控。 你積極提升自我,就像在告訴大家“我和你們不是一路人”。 你的“正常”,會讓別人原來本來“正常”的生活和行為,突然看起來“不正常”。 這也是王石當年“憤然辭職”,下海經商的原因之一。 王石說,自己積極上進的那幾年,經常被領導批評說“年輕人不要這么愛出風頭”,什么都不做的那幾年,反到年年拿先進。 這讓他感到很憋屈。 01 這是你“向上走”,本就要承受的東西 一個人要向上走,要克服困難很多。 “螃蟹效應”,只是阻力之一。 很多“腦子不清楚”的人,在這一關就敗下陣來,一輩子活在別人的評價和眼光里,一輩子活的畏首畏尾。 成事的人,一定有一些行為是不符合大眾“需求”的。 大眾的“需求”是什么?是和他們一樣。 特別是當你身處底層時,“烏合之眾”就越是占更大的比例。 如果你是普通家庭出生的人,那你一開始所接觸的大部分人,大概率都是不想往上爬的“螃蟹”。 你太差了,對方看不起,你變好了,對方嫉妒,這就是這種環境會給到你的反饋方式。 人情自己處在這樣的環境,那么,得到什么樣的負反饋,你就都不會感到意外了。 人有時候之所以突破和成長,都是因為讓自己處在了不對的環境。 985和職校,最重要的區別是環境的區別。 無論好壞,你都會受到周圍人習氣的感染和塑造。 在有些環境,“努力”就是不受待見的。 而進入另一個圈子,你不“卷”,反倒會成為異類。 在選擇學校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區別很重要,進入社會做事,反而會忘記這個道理。 你越往上走,優秀人的密度就越高,只有往上走,改變環境,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那種正反饋。 02 如果暫時沒法改變環境,那就想辦法減少阻力 還是曾國藩的那四個字:和光同塵。 這是減少阻力,效率最高、最輕松的方式。 “很多親戚都勸你找對象,但真正給你介紹對象的沒幾個。” 在親戚、朋友之間,尚且沒有幾個人會在乎你,就更不要提職場這種環境。 如果說“親戚圈”、“朋友圈”,不是努力者的天堂,那職場就更不是努力者的天堂了。 朋友圈里的人都給不到的反饋,就不要奢求“職場”能給。 具體如何操作? 不要“嘚瑟”。面向一堆本來就不在乎你死活的人嘚瑟,那你就準備迎接一大波負反饋吧。 炫耀,體現自己的優越感,是人性里最難以克服的一件事。 迎接這種情緒的叫“嫉妒”,見不得別人好,同樣是人性里很難克服的情緒。 你一炫耀,就是往別人嫉妒槍口上撞,特別容易拉仇恨。 說話和發朋友圈的時候,展示過程,少嗮結果。 不要只向別人炫耀你成功的結果,多展示自己吃苦的過程,而不是炫耀自己又拿到了什么結果。 給人多一些親和性,少一些壓迫感,多制造輕松好相處的印象,這會讓別人更容易接受你。 即使你很嚴肅,也多往群里發點八卦、段子。 把野心偽裝成無奈。 不是你整天想打雞血,而是打工人不容易啊。 不是你想逼自己,而是家里逼得緊。 …… 什么樣的人,可以不起嫉妒心? 只要兩類: 一是大家有深厚交情,真心為你好的人;二是骨子里相信,你所取得的這些,他自己也能的人。 這兩種人都值得深交。 哪些太容易起嫉妒心的人,保持距離就行了。 03 這是一個人的戰斗 人生的很多戰爭和突圍,都要靠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一個人去戰斗。 就像吃飯一樣,別人頂多給你加油,幫不了太多。 “我希望你可以打贏這些沒有任何人知道的戰爭。” 尊重這個世界的“參差多樣”,不要求所有事情都能按照你的愿望存在和實現。 沒有必要要求別人和你一樣,也沒有必要讓自己“強行融入”。 在路上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不是試圖把身邊的人,變成志同道合的人。 如果你因為要做正確的事,身邊的人越來越少,那就隨他們去吧吧。 自己一個人孤獨的上路,守護好自己的磁場,享受這種和他人格格不入的感覺。 End 如果本文對你有啟發,歡迎點贊,留言,推薦 關于作者: 211本科,進過工廠,做過銷冠(業績占公司60%),志存高遠,野蠻生長。文章聚焦兩大主題:變強、變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