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不吃大蒜的人來說,看見“吃面條就大蒜”這樣的標題,或許第一反應會覺得嗜蒜之人口味頗重,甚至略顯粗莽。幾年前,有位脫口秀演員曾以一種調侃的方式,對比了北方人愛吃大蒜和上海人偏愛咖啡的習慣。他說,喝咖啡顯得高雅有情調,是“苦了自己,香了別人”;而吃大蒜則相反,“香了自己,臭了別人”。其實,口味的選擇,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背景與個人習慣的映照,并不能作為衡量一個人修養、情趣甚至社交能力的標準。 大蒜,原產于西亞地區,張騫通西域后,傳入我國,當時被稱作“胡蒜”,早已悄然融入中國人的日常飲食,成為眾多家庭廚房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老人們常說“蒜解百毒”,傳統醫學也認為大蒜具有殺菌消炎、幫助排毒的功效。拉肚子時,拿幾瓣蒜在火上烤熟后吃下,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收斂止瀉作用。大蒜中的大蒜素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甚至防癌的功能。 正因如此,我從小就對大蒜有著特別的情感。夏天的撈面條,潑上一勺剛搗好的蒜汁,蒜香伴著荊芥芳香,說它是撈面條的“靈魂之作”,毫不夸張。冬天,特別中午的剩面條,吃不完放盛到碗里放進鍋了,落黑時再吃,沒特別的涼,溫溫的,一口面條一口蒜,給個鄉長都不換,大快朵頤,那是人間美味,更是對蒜的熱愛。吃火鍋時,我偏愛小料自助臺上的糖蒜,反正火鍋已經是重口味,那咱就實現糖蒜自由,多吃幾碟又何妨!這種體驗,是非好蒜者難以體會的酣暢與痛快。 我曾在一家大型商超有過短暫工作經歷,當時的主管明確要求:中午用餐嚴禁吃蒜,違者必受批評。原因很簡單,下午我們仍需對接客戶、召開會議,滿口蒜味不僅可能影響會談體驗,甚至還會“熏”走顧客,影響商務合作。正是由于這段經歷,我開始有意無意地中午不吃蒜,但架不住骨子里愛吃蒜的沖動,在單位值班晚上一個人外出吃燴面時,還是忍不住剝幾瓣蒜吃。有一次,剛吃完蒜趁一位美女的車,拉開車門坐到副駕駛位置,立即招來美女的嚴厲批評,咱有自知之明,趕緊放下車窗,通通風,稀釋一下尷尬的氣氛。 說到底,飲食之美,源于它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大城市人喝咖啡,鄉下人吃大蒜;山東人愛吃蔥,河南人愛吃蒜;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這本是生活趣味之所在,而不應被強行劃分等級。真正的生活智慧,或許就在于懂得在什么場合釋放自己的真性情,又在什么時機展現出克制與體貼。一碗面條一瓣蒜,可以是私己的快樂,也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理解的起點——只要我們愿意既擁抱美味,也照顧周遭。 如此一來,吃蒜就不僅是一種味道的追求,更成為一種文化的溝通與情感的調和。它提醒我們:在多元的世界中,既要忠於自己的熱愛,也要心懷對他人的體貼。而這,或許才是真正的生活之趣與相處之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