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個日本人砍下一個男人的腦袋,結果,因為這張照片,10萬日本人全部都被槍殺,這個男人是誰? 那一刀落下的瞬間,相機咔嚓一響。 照片沖洗出來的時候,連帶著十萬具尸體的命運,也被一并定了。 時間倒回1943年,新幾內亞,一片濕熱密林深處。 一個男人跪在沙灘上,頭顱低垂,嘴唇緊抿。 他不是普通人,而是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一名情報員。 名字叫喬治·倫納德,也有人稱他萊斯利·西弗里特——兩個名字,指的是同一個人。 他不是戰斗中犧牲的。他是被出賣、被抓、被拷問,最后被公開斬首的。 而且——日軍還拍下了全過程的照片。 這張照片,后來成了日本噩夢的起點。 可你要真以為這事就只是“照片引發復仇”那么簡單,那你可能還不了解澳大利亞人當時到底有多怒。 其實最早讓澳大利亞人憋火的,還不是這張照片。 是更早一年,1942年2月,達爾文港上空突然響起密集的轟炸聲。 188架日本戰機一波接一波,把這個澳大利亞本土北端的軍事港口炸成了廢墟。 那次轟炸,比珍珠港還狠。 243人死,500多人傷,整個城市像被火焰舔過一遍。 那是澳大利亞第一次遭遇外敵正面攻擊,民眾徹底炸鍋了。 但真正讓全民怒火徹底爆炸的,還得等到一年后。 1944年初,美軍在繳獲日軍一支小隊的行軍包裹時,意外翻出了一些相片。 照片內容血腥得令人作嘔,新幾內亞的某處沙灘。 一個澳軍軍人跪著,旁邊一個日本兵舉刀,下一幀,就是頭顱落地。 這個人,就是倫納德。 照片被送到澳大利亞軍方,再被《悉尼先驅晨報》頭版刊出。 標題就一句話:“這就是投降的代價。” 這下子,全澳瘋了。兩周內,澳大利亞的軍工產能飆升了37%。 光是報名參軍的人數就破了100萬——當時全國人口才700多萬。 總理柯廷公開在國會拍桌子:“血債,必須血償。” 澳軍隨后聯合美軍展開了對新幾內亞日軍的全面清剿。 這場仗,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戰爭。那是復仇。 日軍原本在新幾內亞占著地利,背靠山林,又有部分被收買的土著幫忙圍捕澳軍偵察隊。 這也是倫納德被捕的原因之一。 他原本是去執行偵察任務,結果被土著出賣,落入日軍之手。 日軍沒打算直接殺他,一開始是想逼他說出密碼和路線。 電擊、水刑、暴曬樣樣上,但他一個字沒吐。 最后,日本人決定殺雞儆猴,在沙灘上公開斬首,并且拍照“紀念”。 他們沒想到,這張照片后來會被當成“全民動員令”。 澳軍的反擊手段也極其狠。 “車輪行動”、“孤立戰術”全都上了。什么意思? 簡單說,就是不跟你硬碰硬,而是斷你后路、堵你海空,活活耗死你。 雨季來了更是如虎添翼。瘧疾、登革熱成了澳軍的“天然盟友”。 他們提前分發了奎寧,而日軍呢?沒藥、沒糧、沒醫護,后期甚至開始同類相食。 你沒聽錯,日軍第18軍的司令部最后都下達了明令,禁止吃尸體。 但禁止歸禁止,餓紅眼的人誰聽?死的死,瘋的瘋。 按澳軍戰后統計,新幾內亞戰役中,死在交火中的日軍不到5%,其余全是餓死、病死、互相吃死的。 總死亡人數?至少10萬。 有些戰史甚至說,日軍最初有20萬人進入這個島,最后能活著離開的,不到1.1萬人。 你說這是不是“照片殺人”?不是。是整整一個國家的意志,壓在那張照片上,碾下來。 戰后,澳大利亞還不肯罷休。戰犯一個不放,全抓回來審。 處決了140名乙、丙級戰犯,是盟國中最多的。 他們甚至提出要審天皇裕仁,雖然最后被美國壓下,但態度你能看出來,什么叫“記仇到骨子里”。 這張照片后來也被永久陳列進了堪培拉戰爭紀念館。 就在入口大廳,鑲嵌在地板上的是一面日本國旗圖案。 所有參觀者入場第一步,就是踩在那國旗上。 2023年,澳大利亞還搞了個特展,把倫納德的遺物和原始底片拿出來展出。 別低估一張照片的力量,也別低估一個國家的記憶。 信息來源: 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官方檔案《太平洋戰場影像集》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 News)專題報道《二戰遺痕:新幾內亞戰場反思》 國家歷史出版社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澳大利亞戰役實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