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如果發(fā)現(xiàn)血糖一直居高不下,或者血糖跟坐過山車似的,忽上忽下的,那么這個時候啊,先別急著調(diào)整降糖藥藥量,一定要先找出血糖升高的原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中醫(yī)認為,糖尿病的病機呢,其中之一就是陰虛燥熱,在臨床上,很多血糖控制難度大的糖尿病人,往往還同時存在飲食不節(jié)、過度勞累、消瘦乏力、皮膚瘙癢、多食易饑、口渴咽干等問題,以上呢,是陰虛津虧的典型表現(xiàn),臟腑缺少津液的滋養(yǎng),血液里的缺少津液,陰虛血燥,自然會引起血糖的升高和波動。而血糖失控的時間久了,會損傷到血管神經(jīng),從而引起糖尿病人手腳麻木、視力模糊等問題。 所以,我經(jīng)常說,津液就是糖尿病人最好的降糖藥,想要降血糖,就得養(yǎng)陰生津,清走虛熱,避免津液的不斷消耗,同時補充津液。那么中醫(yī)呢,剛好有一個古方,能夠補足五臟津液,這個方子就是“逢原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逢原飲呢,出自清代的《醫(yī)醇剩義》,方子里啊,用到了大量的養(yǎng)陰清熱、生津止渴的藥材,比如天冬、麥冬、南北沙參、石斛、玉竹、胡黃連、蛤粉等等,還特別加入了雪梨,生津潤肺。 我之前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呢,就特別困惑血糖的事,自己稍微吃了點主食,第二天空腹血糖就飆升,之后患者就得花更大的工夫,才能把血糖降回去。除了血糖控制難,患者平常呢,口干口渴、多食易饑、大便干結(jié),晚上睡覺的時候還盜汗,要是血糖升高了,還會出現(xiàn)雙腳皮膚瘙癢,小腿蟻行感、麻木的問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結(jié)合舌脈象來看,患者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說明機體呢,陰虛燥熱兼有血瘀,那么針對他的治療,我就圍繞養(yǎng)陰生津、活血化瘀展開,在用藥上,以逢原飲為基礎(chǔ)方,再加入葛根、地骨皮等藥材,更好地養(yǎng)陰止渴,補充津液,幫助降血糖。之后呢,再加入黃芪、黨參等藥材,補氣固表止汗,還用到了雞血藤、丹參、三七、水蛭等藥材,打通瘀堵,消除小腿蟻行感和麻木。 患者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血糖逐漸下降,而且大便干結(jié)、口渴易饑等問題逐漸改善,下肢的麻木、蟻行感、皮膚瘙癢逐漸消退。但最后,我還是要提醒糖尿病人,中藥呢,一定要在中醫(yī)的指導(dǎo)下使用,不可擅自用藥。 |
|
來自: 河洛娃 > 《中醫(yī)治療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