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林佳明,主任醫師,工作21年,崇尚仲景經方醫學,善用六經辨證治療疑難雜癥。 ![]() 林佳明老師在腫瘤治療中,深度融合“六經辨證”與“扶陽理論”,其用藥組合深諳《神農本草經》藥性,注重“扶正”與“祛邪”的動態平衡。 他尤其強調“少陰陽衰為癌毒滋生之本,扶陽固本為治療之根”,并通過分階段、分層級的治療方案,在避免傷正的前提下實現抑癌目標。
證候:患者喘促不能平臥,畏寒肢冷,舌淡胖水滑。 此為少陰陽衰,氣化失司,水飲內停的表現。 方藥:射干麻黃湯(去芍藥)+ 蒸附片15g(先煎,溫少陰陽氣)+ 澤漆60g(利水抗癌)+ 葶藶子30g(瀉肺水)。 思路解讀:此階段患者陽氣虛衰是核心矛盾。 林醫生重用附子“破癥堅積聚”(《神農本草經》),更助氣化流通; 選用澤漆利水消腫、解毒散結。 以附子溫少陰之陽,用澤漆瀉水毒之邪,在溫陽扶正的同時兼顧祛邪(瀉水),且避免了攻伐藥耗傷陽氣。 中期階段(厥陰瘀毒顯露): 病情變化:經初期治療后,胸水吸收一半,疼痛減輕,顯示陽氣漸復,但“厥陰瘀毒”病機開始顯露。 用藥調整:在原有方劑基礎上加入土鱉蟲10g(破血逐瘀、消癥散結)、醋鱉甲15g(滋陰軟堅散結),并將附子增至20g。 思路解讀:增加附子用量是為了繼續強化溫陽助氣化的力量; 加入土鱉蟲和鱉甲,意在針對“瘀毒”病機,攻邪消瘤。 此配伍體現了“以陽馭毒”的思想,用附子的溫陽之力來推動和駕馭蟲類藥的攻邪作用,避免傷正。 后期階段(少陰陽虛為主): 病情結果:生活自理,CT示腫塊穩定。 方藥調整:蒸附片30g、紅參20g、白術20g,合真武湯。 思路解讀:此階段治療重心完全轉向鞏固根本、溫補脾腎,以大劑量的附子和紅參溫腎元、補元氣,白術健脾燥濕,真武湯溫陽利水。 全方重在“固護兩本”(先天之本腎和后天之本脾),通過持續溫陽健脾利水,鞏固療效,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帶瘤生存”。 此為靶向治療后常見的肺胃陰傷,癌毒燥化之證,屬陰虛。 方藥:麥門冬湯合止痙散(全蝎與蜈蚣“熄風攻毒”)+ 山海螺30g(潤肺解毒)。 其中,麥冬用量達50g(《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心腹結氣,胃絡脈絕”),配合半夏、人參、粳米等。 關鍵配伍與思路: 大量麥冬配伍半夏,是“潤燥互用”的經典組合。半夏“下氣”,可輔佐麥冬,避免其滋膩礙胃。 蟲類藥(全蝎、蜈蚣)與滋陰藥(麥冬等)結合,意在“滋陰搜絡”,攻毒且不損傷陰液,用于陰虛毒熱型。 結果:14劑后,咽干緩解,守方加百合30g鞏固療效。 澤漆辛苦微寒,利水消腫、化痰止咳、解毒散結。 兩者一溫一寒,附子之溫可制澤漆之寒,共同溫化水飲、攻逐癌毒。
但他非常注重配伍,常將蟲類藥與扶正藥同用,如“土鱉蟲”破血逐瘀時,常配伍“紅參、炙甘草”以護胃氣; 治療陰虛癌毒時,將“全蝎、蜈蚣”與大量“麥冬”等同用,以滋陰潤燥、攻毒散結。
常通過“宣上(如麻黃、射干)、運中(如半夏、生姜)、泄下(如澤漆、茯苓)”等方法,使癌毒從不同途徑排出體外。
例如,在腫瘤晚期正氣衰微階段,以扶正顧胃為絕對主導; 待陽氣漸復,再逐步增加攻邪力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