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試金石,更是磨刀石。 毛主席的人生智慧,照亮無數前行者的道路。 ![]() 年少時總以為成功靠的是天賦異稟,是時運相濟。 年歲漸長才明白,人生的成敗得失,皆有跡可循。 毛主席之所以能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正是因為他深諳成敗之道。 他走過的路,吃過的苦,追根溯源,都源于對這三大鐵律的深刻把握。 1 人成皆因謙 毛主席曾說: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這位舉世公認的偉人,始終把自己視為人民群眾的學生。 1930年,當時黨內盛行“左”傾冒險主義,有人提出要攻打中心城市。 毛主席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敵我力量懸殊,主張立足農村,積蓄力量。 他沒有因為自己地位高而固執己見,而是耐心說服同志,保存了革命火種。 在延安時期,毛主席經常與農民、知識分子、外國友人交談,吸收各方意見。 他曾說:“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正是這種謙遜好學的態度,讓他能夠準確把握中國革命的脈搏,制定出符合實際的路線方針。 真正的強者,從不炫耀自己的力量;真正的智者,從不顯擺自己的聰明。 保持一顆謙遜的心,才能聽得進勸告,認得清方向,走得更遠。 2 事成皆因實 毛主席一生注重調查研究,堅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他鄙視書齋里的空談,青年時便疾呼:“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的情形,須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 井岡山時期,毛主席做了著名的“尋烏調查”,深入了解農村實際情況。 他發現中國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不能照搬蘇聯模式打擊中間勢力。 于是提出了“減少自己的敵人,增加自己的朋友”的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在《實踐論》中,毛主席寫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任何事情,只有深入實際,親身體驗,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 成功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之上。 腳踏實地,力戒空談,才是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 3 業成皆因韌 毛主席的一生經歷了無數挫折和逆境,但他從未被困難嚇倒。 他曾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如果沒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是成功之母?錯誤犯得太多了,一定要反過來。這是馬克思主義。物極必反,錯誤成了堆,光明就會到來。” 1932年10月,毛主席在寧都會議上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職務,失去了軍權。 此后三年間,他身處逆境,遭受著接連不斷的批判和不公正對待。 但他沒有消沉,而是利用這段時間大量閱讀馬列著作,總結革命經驗。 后來他回憶說:“我就埋頭讀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讀了這本,又看那本,有時還交替著看,扎扎實實下功夫,硬是讀了兩年書。” 正是這段時期的積累,為他后來寫作《實踐論》《矛盾論》奠定了堅實基礎。 黎明前最黑暗,成功前最渺茫。 真正的強者不是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來,繼續向前。 韌勁是通往成功的最后一道階梯,咬牙挺住,才能迎來曙光。 ▽ 毛主席曾說:“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幻想。” 人生成敗,絕非偶然。 謙遜使人成長,實干使人進步,堅韌使人成功。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從毛主席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戒驕戒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
來自: 雅博學苑 > 《毛選視角,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