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農業和水利哈拉巴文明是以城市為中心的,但當時大多數人仍然是村落里的農民,也就是說哈拉巴文明是建立在印度河流域農業和牧業的基礎上的。 ![]() 1.農業作物新石器時代的農業作物以燕麥為主。燕麥首先出現在次大陸的西部。據研究,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燕麥出現在公元前8000年的西亞,在那里已找到野生的燕麥。印度次大陸的燕麥有可能是從西亞引進的。 哈拉巴文明的農業作物很可能以燕麥和麥子為主。麥子是一種矮桿的品種,原產地也是在西亞,大約在哈拉巴文明時期傳入印度的。 稻米有可能是在印度本土培育出來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上出土過稻米的標本,柯爾地哈瓦遺址也出土過稻米標本,該遺址被吠陀時期遺址疊壓,碳14測定其年代為公元前4530年。哈拉巴文明時期的稻米標本在許多遺址中出土。印度次大陸的稻米之所以還沒有完全肯定是由當地的野生稻培育而成,是因為幾乎與此同時的東南亞和中國華南也都出現了人工種植的稻米。 泰國發現最早的稻米,年代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2000年。中國浙江河姆渡遺址也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稻米。稻米的祖先是蔓生在由印度到中國南部以及南太平洋群島上的多年生禾本植物,有可能在不同的地方,通過采集和選擇栽培逐漸培育出稻米,并且成為世界上主要的谷類作物。 在哈拉巴文明的晚期,又出現了兩種作物新品種(Jowar,Bajra),都屬于谷類,可能原產地是在非洲。這兩種作物更適于這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更易于耕種,所以至今仍是印度的主要作物。由于這兩種作物很耐旱,耕作條件可以較為粗放,沒有必要完全依賴河水的泛濫,可以在更廣闊的區域種植。 豌豆、扁豆等作物被認為是在印度次大陸首先培育出來的。哈拉巴及吠陀時期的遺址中多有發現。 棉花在哈拉巴文明時期也栽培成功了。棉花可以織成細布,軟而耐用,是印度歷史上的主要貿易商品。雖然,4000年前的尼羅河流域也有了棉花,主要作為牲畜的飼料,但一般認為,亞洲和非洲的棉花都是獨立培育出來的。 2.動物馴養農業的產生和動物的馴養使人類的食物供應增多和穩定,并且使定居生活變得可能。根據考古發掘,次大陸的動物馴養最早出現在中石器時代。公元前5500年的阿達姆嘎和公元前4500年的巴高遺址都發現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骼。今天可以確定是南亞本地馴養的動物有帶陀峰的牛、水牛和幾種鳥類。黃牛、綿羊、山羊、馬、驢、雙峰駱駝、貓和狗可能是從西北引進的。 ![]() 3.水利哈拉巴文明的經濟和埃及、巴比倫一樣依靠著農業灌溉。早在新石器時代,南亞次大陸的居民就知道了如何引水灌溉農田。他們挖掘了許多水渠,與天然水塘、河流相接,用于引水澆灌離河流較遠的農田,這些水渠有的是終年使用的,有的是季節性使用的。在印度河流域東南角的洛塔爾城(今古賈拉特邦內)的哈拉巴文明時期的一條人工渠道,寬7米,與一個大天然水庫相連。在因那姆干也發現一條人工挖的灌溉水渠,寬4米,深3.5米,是吠陀早期的遺跡。 印度河一年一度的泛濫給兩岸的農作物帶來充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但洪水又威脅著居民的定居生活。哈拉巴文明時期的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已經基本解決了控制洪水的問題。他們用土坯和磚修筑河堤,以防洪水泛濫。哈拉巴城和摩亨焦達羅城都是建筑在洪水線以上的人工大崗上的。修筑人工崗堤的材料是億萬塊土坯磚和用柴火烘烤過的磚塊,其工程量之巨大是可想而知的。 至今還沒有發現哈拉巴文明時期修建的水庫,但在洛塔爾遺址發現了一個哈拉巴文明時期修的船塢。船塢為長方形,四邊都是磚砌的堤岸,西邊長212.4米,東邊長209.3米,南邊長34.7米,北邊長36.4米。這是一個很獨特的建筑。有的學者認為哈拉巴時期能夠修筑這樣大的船塢,也應有能力修筑人工水庫或蓄水池。 吠陀早期的文獻中記載了人工修筑的水庫。在因那姆干的考古發掘也發現了那個時期的水庫遺址,其中一道堤壩是用碎石和泥漿筑成的,寬2.2米,現存長240米。與水庫同時期的還有一條人工水渠,將水庫與附近的河流相連接。 公元前500年以后,一整套農業灌溉系統才在印度斯坦建立起來了。 4.農具可能是由于印度河流域優越的自然條件,不需要非常先進的農具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產。從現在已發現的農具來看,印度河流域的古代農具比較簡陋。 雖然在哈拉巴文明之前,印度次大陸已經出現了銅器,但是哈拉巴文明之前的農民主要使用木、石、骨制的農具,帶肩石鋤是最常見的農具。燧石制的犁頭在拉加斯坦的前哈拉巴文明已經發現,說明當時已采用畜力耕田的技術。哈拉巴文明時期的農具還是以石器為主,但是已經出現了青銅鋤和青銅或紅銅鐮刀。青銅鐮刀為直刃,背部半月形。有人認為鐮刀是由當地一種帶柄的細石器發展而來的,也有人認為這種器形的鐮刀與中亞的很相似,可能有淵源關系。這種銅鐮刀在吠陀時期消失了。鐵制農具首先出現在南方的巨石文化中。巨石文化是在公元前1000年突然出現的印度半島上,以巨大的石塊建造支石墓和其它巨石紀念碑為主要文化特征,公元前600年——公元100年是巨石文化的興盛時期。現在我們還不知道這個文化是屬于哪個種族或部落的,但它與鐵器時代在印度的出現緊密相關。現已發現的巨石文化的鐵制農具有鋤、半月形鐮刀、葉形鐮刀,長柄彎刃刀和鏟子。最早的鐵制犁頭出現在孔雀王朝前后。 ![]() 5.耕作技術哈拉巴文明時期的耕作技術比較簡單。印度河每年泛濫時將上游的泥土沖下來,農民在這種松軟的洪泛土上耕作,使用很簡陋的工具即可得到收獲。 這個地區的農作物是以燕麥、小麥、粟類等耐旱品種。這種簡單粗放的耕作方式離不開印度河流域的特殊生態環境。哈拉巴文明衰落的自身原因之一就是作為經濟基礎的農牧業生產力水平的限制,無力開墾遠離河岸的地區,更無力開發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從印度河遺址的分布圖來看,哈拉巴文明確實已經發展到了印度河地區生態系統的最大限度。沒有重大的生產技術上的突破,這個體系的發展只能停滯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外來文化的沖擊或自然災害很容易使這個文明衰亡。 吠陀前期是以流動的和半流動的牧業為主,活動范圍是西北地區,包括犍陀羅和旁遮普。吠陀中期以后,居民沖破了印度河的生態范圍,向恒河一雅木拿河間,以至恒河中上游平原發展。開發河間地帶茂密的灌木叢和潮濕低地的叢林需要銳利的工具,新出現的鐵制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吠陀后期的文獻記載,當時恒河中下游平原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發展。這個地區的潮濕氣候和低洼的地勢非常適合于水稻生產,早期用撒種的簡單方式耕種的稻子到吠陀后期已發展成為精耕細作的高產水稻。由于恒河中下游的水稻只能靠夏季的季風雨種一季,其它季節則種一些豆科植物增加土壤的肥力。水田農業經濟需要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個時期已普遍使用了堅利的鐵器,并廣泛馴養水牛用于水田的耕耘。《阿達婆吠陀》談到用6條牛和8條牛連到一起拉犁耕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