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克服了原來紀傳體史書年代事件混雜不堪的弊端,使歷史發展脈絡清晰可見。讀史明智,今天的事件就是明天的歷史,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研讀這部偉大的著作!?????? 《<資治通鑒>研讀》351:魏紀(一)![]() 辛毗引裾 漢獻帝封丞相祭酒賈逵為豫州刺史。這時天下剛剛平定,刺史大多不能威懾州郡。賈逵說:“州郡刺史本來憑借六條詔書,監察兩千石及以下官吏,在匯報情況時,大多使用是否嚴厲執法,是否具備督查才干等字眼,而不能說他們是否安靜寬仁,是否謙謙君子的大德。現在的長吏怠慢法律,盜賊公開盛行,州郡中的刺史知道卻不糾正,天下又怎么能恢復正道呢!” 賈逵對兩千石及以下官吏中的阿諛放縱不法者,全都奏報免職。賈逵對內加強戰備,整頓軍隊,對內為百姓辦理實事,修建坡田,疏通河渠,受到官吏百姓稱贊。 曹丕說:“賈逵是真正的刺史。”隨后布告天下,要求他們都應當像豫州一樣執法,賞賜賈逵關內侯爵位。 ![]() 曹丕篡位 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上表說:“魏國應當取代漢朝,這事出現在圖緯中,應驗的事情非常多。”群臣借機上表,勸曹丕要順應天人之望,曹丕不予批準。 冬十月乙卯日,漢獻帝告祭高廟,派代理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詔冊,把帝位禪讓給曹丕。曹丕三次上書推辭,隨后在繁陽設立祭壇。辛未日,曹丕登壇接受璽綬繼皇帝位,點火燃草祭拜天地、岳瀆,更改年號,宣布大赦天下。 十一月癸酉日,曹丕尊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在封國中仍然施行漢朝正朔,行天子禮樂;封漢獻帝的四個兒子都為列侯。追尊魏太王曹嵩為太皇帝,武王曹操為武皇帝,廟號為太祖;尊奉魏王太后為皇太后。封漢朝的各諸侯王都為崇德侯,封列侯為關中侯。群臣封爵、增職進位各有不同。改稱相國為司徒,改稱御史大夫為司空。漢獻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送給曹丕封為嬪妃。 曹丕想要改變正朔,侍中辛毗說:“魏氏遵循舜、禹大統,應天順民;到了商湯、周武時期,憑借攻伐平定天下, 這才改變正朔。孔子說:'行夏之時’,《左氏傳》中說:'夏數為得天正’。為什么要和漢朝相反呢!”曹丕采納了辛毗的建議。 這時的群臣大多稱頌魏國,貶損漢朝,只有散騎常侍衛臻獨自講明禪授大義,稱頌漢朝美德。曹丕有次直接當面奚落衛臻說:“天下的珍寶,應當讓衛將軍和山陽公一起擁有。” 曹丕想追封太后的父母,尚書陳群奏報說:“陛下以圣德應運受命,創業革制,應當永遠作為后世遵循的典范。按照典籍中的記載,沒有婦人分土命爵的制度。在禮義典籍中,婦人要借助丈夫受封爵位。秦朝違反古法,漢朝沿襲,這并非是先王的法令典籍。”曹丕說:“這個建議很正確,不要再加封了。”仍然寫成文書作為定制,收藏在臺閣中。 十二月,開始營建洛陽皇宮。戊午日,曹丕前往洛陽。 曹丕對侍中蘇則說:“以前擊敗酒泉、張掖后,西域通使敦煌,獻來直徑一寸多的大珍珠,可以再花錢買來不?”蘇則回答說:“如果陛下用教化治理中國,大德會延及流沙大漠,這些東西不求自到。如果這些東西通過購買得到,就不會顯得珍貴了。”曹丕默然無語。 曹丕征召東中郎將蔣濟封為散騎常侍。這時,曹丕賞賜給征南將軍夏侯尚詔書說:“卿是朕的心腹重將,持這個詔書上任,可以作威作福,隨便生殺予奪。” 蔣濟到了京城后,曹丕問他的所見所聞。蔣濟回答說:“我沒有聽到善言,只是聽到了亡國前的言談。” 曹丕大怒,質問他為什么這樣說。蔣濟回答說:“那'作威作福’是《尚書》中明明白白的告誡。'天子無戲言’,是說陛下達詔令要非常謹慎才行。”曹丕趕緊追索回那份詔書。 曹丕想遷徙冀州士卒的家屬十萬戶充實河南,這時天旱、蝗災,百姓饑荒,群臣都認為不可以,但曹丕仍然固執己見。辛毗和朝臣一起要求面君,曹丕知道他們想要勸諫,就拉長臉召見,眾人一看這情形都不敢吱聲。只有辛毗問:“陛下想要遷徙士家百姓,這計謀是誰出的?”曹丕反問:“你怎么就知道遷徙百姓就不是好事呢?”辛毗回答說:“我覺得這事確實不可行。” 曹丕說:“我不想再和你談論這個問題。”辛毗說:“陛下如果認為我不稱職,可以先把我免職。既然還把我放在左右,怎么能夠不聽取我的意見!我所說的不是私事,這是為社稷考慮,您為什么向我發脾氣呢?” 曹丕怒氣沖沖,站起身來要退入后宮。辛毗隨身而起,扯住曹丕的衣角,曹丕一甩袖子退入后宮中。許久后曹丕才回來,質問辛毗:“佐治先生,你這么著急扯著我的衣角干嗎?”辛毗說:“現在如果真要遷徙百姓,就會大失民心,因為他們現在都沒有糧食度日。” 最后曹丕決定只遷徙一半人口。 有一次,辛毗跟隨曹丕去射獵山雞。曹丕對辛毗說:“射獵山雞真是件樂事!”辛毗說:“對陛下來說確實很快樂,對我們臣下來說卻十分辛苦。”曹丕默然無語,以后很少帶辛毗出外射獵。 221年春正月,曹丕封議郎孔羨為宗圣侯,以便繼奉孔子的祭祀。三月,曹丕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朝廷開始恢復五銖錢。 蜀中傳言說漢獻帝已經遇害,于是劉備為漢獻帝發喪制服,謚號為孝愍皇帝。群臣競相說符瑞來到,勸劉備稱帝。前部司馬費詩上書說:“大王因為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所以才歷盡萬里,集合士人部眾,想起兵討伐賊寇。現在大敵還沒有攻克,恐怕會人心疑惑。當年高祖皇帝和楚懷王立約,先攻破秦國的為王。在屠滅咸陽,俘虜子嬰后,仍然謙虛辭讓。何況大王沒有走出門庭,了解一下實際情況,卻想自立為帝呢!愚臣認為大王確實不該這樣去做。” 劉備非常不高興,就貶職費詩為益州部永昌從事。夏四月丙午日,劉備在武擔以南繼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元為章武元年,封諸葛亮為丞相,封許靖為司徒。 臣司馬光曰:天生百姓,他們無法自我管理,肯定要推舉出君主來治理他們。如果能夠禁止暴行,除掉公害保護百姓,賞善罰惡,使社會不至于混亂,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君主。所以夏商周三代以前,海內的諸侯國不止上萬個,那些擁有百姓和社稷的,都通稱為君主。整合萬國后君臨天下,建立法度,頻布號令,天下沒有人敢違反的,這才叫做王。王德在衰落后,強大能統領各諸侯國尊奉天子的,則叫做霸。所以自古以來天下無道,諸侯力爭,有時幾世沒有帝王,也是非常多的情況。秦朝焚書坑儒,漢朝建立后,學者們開始推演五德相克相生學說,認為秦朝處于閏位,在木火之間,只能稱霸卻不能長久為王,于是正閏的理論開始興起。漢朝被魏國顛覆后,三國鼎足而立。司馬氏失掉國家后,五胡開始擾亂中原。宋和魏在其后,南北分治,各自都有國家歷史,互相排斥攻擊,南方稱北方為“索虜”,北方稱南方為“島夷”。朱溫接替唐政權后四方分裂,沙陀人李存勖進入開封,建立后唐政權,把朱溫比作篡奪夏朝政權的有窮氏和取代西漢政權的王莽新室,其歷法和紀年都舍棄不用,這都是包藏私心的偏頗心理,不是出于為天下人著想的至公之論。 愚臣確實不了解前代的正閏,只是私下里認為,如果不能統一九州,那只是有名無實者。雖然華夏蠻夷仁慈殘暴不同,大小強弱都有,其情況也各不相同,大體都和古代的列國沒有太大區別,怎么能說獨尊其中的一國稱為正統,其余的都叫僭越詐偽呢!如果自上而的政權繼承為正統,那南朝的陳氏又是繼承了誰呢?拓跋氏的北魏又是繼承了誰呢?如果以居于中原華夏的作為正統,那匈奴劉氏、羯族石氏,鮮卑慕容氏、氐族苻氏、羌族姚氏、匈奴赫連氏,這些政權統治的區域,都是五帝三王的舊地。如果以行道德作為正統,那些偏僻的小國,肯定也會有賢明君主,三代的末世,難道不也有邪惡的君主嗎?如果以正閏來論,自古至今,沒有人通曉其大義,解釋清楚,形成讓人無法反駁的理論。臣現在所論述的,只是敘述國家的興衰,著重記述和百姓休戚相關的內容,讓觀覽者自己選擇其善惡得失,以便作為勸戒,這并非像《春秋》中確立的褒貶寫法,只是如何進行撥亂反正。正閏的理論,我不敢記妄自談論,只是根據各朝代的其功業實際而進行記述。周、秦、漢、晉、隋、唐,都曾經統一九州,把福祚傳給后代,子孫雖然微弱,甚至顛沛流離,仍然能繼承祖宗的事業,有復興的希望,四方那些和他們爭衡的,都是其原來的臣子,所以仍然用天子之制來對待。 對其余的土地、威德、名號沒有什么區別,原本就不是君臣關系的政權,都以對待列國的方法來處理,所以不用厚此薄彼,既不抬高一些人,也不貶低一些人,這樣才能不歪曲事實,接近公平。但是在國家分崩離析的時代,不能沒有年、月、日等時間概念,以陳述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根據漢朝將帝位禪讓給曹魏,晉朝又從曹魏接受帝位,以后傳到南朝宋,宋傳到了陳,陳又被隋朝接替,唐朝傳到后梁,到了后周,又被宋朝承襲下來。所以不得不使用曹魏、南朝宋、齊、梁、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的年號,以便于記載各國的史實,并非尊崇誰鄙視誰,也沒有正閏的區別。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漢朝而言,雖然自稱是西漢中山靖王的后代,但親屬關系太疏遠了,已經說不清有多少代,處于什么名分和地位,就像南朝宋高祖劉裕自稱是西漢楚元王的后代,南唐烈祖李昪自稱是唐朝吳王李恪的后代一樣,真假難辨,所以不敢把劉備與東漢光武帝劉秀繼承西漢政權,東晉元帝司馬睿繼承西晉政權相比,使他承繼漢朝的大統。 ![]() 劉備稱帝 黃其軍 作于2025年8月31日(古歷乙巳年七月初九) |
|
來自: 新用戶6688532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