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為師,悉心交流!敬請關注收藏“大成國學堂”!
一顏真卿書法三階段:
第一階段,顏真卿四十五歲之前,是其書法的初學時期。
這一時期的作品,如《王琳墓志》和《郭虛己墓志》,明顯受到王羲之、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等前輩大家的影響。筆法多側鋒,線條瘦硬有力,結構略顯扁方。而《多寶塔碑》則顯示出顏真卿開始擺脫早期影響,逐漸形成自己沉穩、厚重的風格。

第二階段,四十五至五十八歲,是顏真卿書法風格的成熟期。
在這一時期,顏真卿廣泛游歷,接觸北朝碑刻,并受到當時“尚肥”風尚的影響。其作品如《東方朔畫贊》、《謁金天王神祠題記》等,相較于早期作品,更顯厚重和遒勁,魯公成熟的書風已初露端倪。
第三階段,五十八歲以后,是顏真卿書法風格的深化期。
這一時期,顏真卿仕途坎坷,輾轉南方,寄情于佛道和自然。其作品如《麻姑仙壇記》、《元次山碑》等,風格獨特,筆法圓潤,字形寬博,行間茂密,充分運用篆籀古法,展現出古樸雄渾的風貌。晚年的《顏氏家廟碑》更是將這一風格發揮到極致,顏楷風格至此達到了成熟。

顏真卿的書法變法,實際上是在繼承二王書風的基礎上,逐步突破傳統束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陸羽曾評價說:“顏太保授右軍筆法,而點畫不似,何也?......顏得右軍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
現存最早的《王琳墓志》還帶有明顯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前輩書家的痕跡,屬于二王書風的審美范疇。而早期的《多寶塔碑》已初現顏真卿“變法”的端倪。
到了中年,顏真卿為了跳出二王書風的框架,選擇了以方為圓、取法篆籀的道路,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麻姑仙壇記》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其風格獨特,筆畫遒勁緊結,被清代康有為譽為“魯公諸碑,當以此為第一”。此時的顏真卿作品已擺脫了唐初各家的影響,奠定了古樸厚重的風格基礎。

從顏真卿的作品來看,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其楷書風格也在不斷演變,最終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中晚期書風的轉變大約始于他六十歲以后,《麻姑仙壇記》、《宋廣平碑》、《顏氏家廟碑》等作品均為此時期的代表作,都體現了他晚期書法的成熟與深邃。
二王行楷確立了“斜畫緊結”的書風,而顏真卿早期的作品如《王琳墓志》和《多寶塔碑》,在用筆上保持了清勁腴潤的特點,結體勻穩謹嚴。然而,從中年時期開始,顏真卿的書法風格逐漸轉變,從《多寶塔碑》起,字形從二王的“斜畫緊結”過渡到了“平畫寬結”。這種“平畫寬結”通常是隸書的特征,顏真卿楷書的變法在結構上明顯地向隸書傾斜。

同時,顏真卿在用筆上也開始借鑒篆書的特點。從《麻姑仙壇記》開始,其風格與早期的《多寶塔碑》《郭家廟碑》等作品有了顯著差異。《麻姑仙壇記》的橫平豎直特點明顯,篆書和分書的意味更加濃郁,風格古樸,這標志著顏楷變法的一大飛躍。孫承澤在《庚子銷夏記》中評價《麻姑仙壇記》:“字形大如指頂,筆筆帶有隸意,魯公最得意書也。”
此后的作品,如《顏氏家廟碑》和《八關齋》,都延續了《麻姑仙壇記》的風格取向,橫畫平直,結體方正,篆隸意味濃厚。尤其是晚年的《顏氏家廟碑》,與《麻姑仙壇記》的風格極為接近,字法運用也相似。王澍在《虛舟題跋》中提到:“《家廟碑》乃公用力深至之作,風力遒厚,挾泰山巖巖氣象,加以俎豆肅穆之意。”這里的“泰山巖巖”暗指隸書,而“俎豆肅穆”則指篆書。
顏楷中晚期書風的轉變以《麻姑仙壇記》為節點,此后的作品篆隸意味更加濃厚,逐步走向了渾厚蒼秀的風格。

二顏真卿書風四成因
1、唐玄宗時期的『尚肥』傾向
在唐朝的開元、天寶年間,國家達到了鼎盛時期,書法藝術也受到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由初唐的清逸俊秀轉變為樸拙渾厚。在行書領域,李邕開創了雄健的風格,而唐玄宗的字則顯得豐腴壯碩。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提到:“自開元以來,緣明皇字體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時君所好,經生字亦自此肥,開元以前古氣無復有矣。”

顏真卿生活在盛唐到中唐時期,當時的唐玄宗崇尚豐腴肥美的審美風格,這導致了一股寫隸書的風氣,并涌現出了一批隸書名家,如史惟則、蔡有鄰、韓擇木等。史惟則擅長篆籀飛白,尤以隸書著稱,有“階乎籀篆,古今折衷,大小應變”之譽。唐玄宗的審美傾向對當時的書法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顏氏家族中多人擅長草隸篆籀,加上唐玄宗時期的肥美傾向,顏真卿的楷書風格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梁巘在《評書帖》中提到:“開元前,歐、褚諸家提空筆作書,體皆瘦硬。自明皇學魏隸,日趨沉著,筆實體肥......雖季海、清臣、誠懸亦不免。”這表明了當時書法風格的變化。

顏真卿的作品,如《東方朔畫贊》、《謁金天王神祠碑》、《鮮于氏離堆刻石》等,筆畫已漸趨肥厚,這也是顏楷風格轉變的契機。
2、重視小學的顏家風教
顏真卿出生于一個精通篆隸的書香門第,母親殷氏一門也擅長書法。顏氏家族自南朝以來,多位祖先因擅長草隸篆籀而聞名于世。

天寶末年,顏真卿在平原出任官職時,與當地人渤海封紹、高筼以及族弟顏渾修等人共同完成了《韻海鏡源》的初稿,共二百卷。然而,由于安祿山的叛亂,這部作品最終只完成了四分之一。后來,顏真卿被任命為撫州刺史,他與當地人左輔元、姜如璧等人一起對《韻海鏡源》進行了增補和擴展,最終完成了五百卷的巨著。《封氏聞見記·聲韻》載:
顏真卿撰《韻海鏡源》二百卷......其書于陸法言 《切韻》外,增出一萬四千七百六十一字,先起《說文》為篆字,次作今文隸字,仍具別體為證,然后注以諸家字書,解釋既畢,征九經兩字以上,取其句末字編入本韻,爰及諸書,皆仿此。自有聲韻以來,其撰述該備,未有如顏公此書也。

在編撰《韻海鏡流》的過程中,顏真卿不僅深入研究了儒家經典,還廣泛涉獵了子部、史部、釋家、道家等不同領域的書籍。他依據《說文解字》中的篆字來規范漢字的標準,對一些字則采用隸書來進行解釋和證明,并將這些內容整合到各種字書中。在解釋完成后,他還會從九經中選取兩個字以上的句子,以句末字編入相應的韻部。這種編撰方法對后來的聲韻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后續的聲韻書都效仿了《韻海鏡流》的體例。

顏真卿的家族背景對他的書風產生了顯著影響。他的祖父顏元孫編撰的《干祿字書》就是一個例證。這本書最初是顏元孫為了規范字形而編寫的,書中區分了正字、俗字和通字三種字體。在顏真卿擔任湖州刺史期間,他用楷書書寫了《干祿字書》并摹刻上石,豎立在刺史府中。歐陽修評價說:“魯公喜書大字,余家所藏顏氏碑最多,未嘗有小字者,惟《干祿字書》注最為小字,而其體法與此記不同。蓋干祿之注持重舒和而不局促,此記遒峻緊結,尤為精悍。把玩久之,筆畫巨細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后知非魯公不能書也。”

清代王澍《虛舟題跋》記:
自秦造分隸,以至東漢,增減任意,訛舛相錯,篆籀古法遂以大壞。魏晉之間,鍾、王繼起,風會雖于是而開,然未能有所是正。暨乎六朝喪亂之余,訛以滋 訛,遞相傳染,日以鄙倍。唐興太宗、高宗相繼右文,書學漸歸于正,虞褚諸公出,雖未能盡加刊削,然六朝謬體蓋已十去七八矣。延百余年,顏元孫作《干祿字書》,魯公極力揚扢之,于是書體廊然大正。每作一字,必求與篆籀吻合,無敢或有出入,匪唯字體,用筆亦純以之。雖其作草亦無不與篆籀相準。蓋自斯喜來, 得篆籀正法者,魯公一人而已。
(待續)










我們將《顏魯公家廟碑臺北故宮本》、《唐顏真卿元次山碑宋拓本》精確復制,作為極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饗書友!請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無限接近原件超精復制品,不是網上通行的嚴重調色的低精度圖片形態!
欲購專業級《顏魯公家廟碑臺北故宮本》、《唐顏真卿元次山碑宋拓本》超清復制件的書友,可點擊下面商品卡,品鑒與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