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袍之寬博、衫之飄逸、襦之雅致、襖之溫暖、裙之翩躚、袴之便利……在中國文化中,不同的服飾形制承載著不同的功能與禮制,它們或以曲裾深衣的纏繞續寫春秋禮樂,或以大唐襦裙的彩帶舞動盛世華章,共同勾勒出中國古代服飾“辨等級、昭名分、彰禮儀”的時空畫卷。 在中國傳統服飾中,主要有四大形制: 衣裳制、深衣制、裙裾制、袍服制。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是中國傳統服飾中最古老的形制。 ![]() ![]() ![]() ![]() ![]() 袍 有夾層、內絮綿絮的長衣為“袍”,為傳統服飾中最為寬大博深的款式,多為男子所穿,也可作為外袍。 案例: 龍袍——明清皇帝朝服 直裰——宋代士人常穿的寬大長袍 《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 ![]() 衫 無夾層、單層的上衣為“衫”,款式較為寬松,袖口開闊,透氣飄逸。 案例: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中仕女所穿的透明薄紗“大袖衫”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唐代低階文官官服) ![]() ![]() 襦 長度及腰的短上衣為“襦”,通常配裙穿著,成為襦裙,是漢人兩截穿衣的傳統體現,也是古代婦女最常見的上衣形制。 ![]() 襦裙按照裙之高低分為齊胸襦裙和齊腰襦裙。 案例: 盛唐時期的齊胸襦裙堪稱一絕。 漢樂府詩《陌上桑》“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中的“上襦”。 ![]() ![]() 襖 有夾層或內絮綿絮的上衣為“襖”,長度一般及臀,用于御寒,男女皆可穿用。 案例: 《紅樓夢》中賈寶玉所穿“大紅猩猩氈斗篷”內配的“撒花錦襖” 明代仕女畫中常見的“立領襖裙” ![]() ![]() 褂 穿于長袍服外的短外衣為“褂”,通常長度及臀或至膝,對襟或大襟,便于活動。 案例: 清代官員的黃馬褂。 民國時期流行的馬褂。 ![]()
![]() 裳 下半身穿的服飾,類似現代裙子,但男女通用,一般長及膝蓋,由多塊布拼接而成,前后兩片分離,用布帶系于腰間。漢代后逐漸被連體裙取代,僅在貴族祭祀等場合保留傳統形式。 案例: 先秦漢墓出土文物中的“朱絹繡羅襦裳” ![]()
![]() 裙 下裳的主要形制,圍系于下身,男女通用,后世逐漸成為女性專屬服飾。 案例: 唐 永泰公主墓壁畫中仕女所穿的“間色裙”(條紋裙) 明 “蔥綠地妝花紗蟒裙” ![]() 明 蔥綠地織金妝花紗蟒裙 孔子博物館藏 ![]() 袴 古代對褲子的稱謂,早期為無襠或開襠的套褲(脛衣),需穿在裳、裙之內;后期發展為有襠的合襠褲。 案例: 漢代“繡絹袴”(馬王堆漢墓出土,為富家女子所穿的奢華套褲) 宋代《雜劇人物圖》中勞作者所穿的“合襠褲” ![]()
![]() 深衣 將上衣與下裳連綴在一起的長衣,是漢代以前的主流禮服制式。“深衣”這一名稱的產生是因為它深藏不露。 案例: 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直裾袍服”(直筒式深衣) ![]()
![]() 氅衣 穿于袍服之外的一種對襟大袖外套,形制如鶴氅,兩側不開衩,多用于御風寒或彰顯風姿,男女均可穿著。 案例: 《紅樓夢》中薛寶釵所穿“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 ![]() 氅衣 從莊嚴的禮服到便捷的常服,中國古代服飾的形制演變,不僅是一部關乎保暖與審美的生活史,更是一部蘊藏著禮儀制度、社會階層與時代風貌的文化史。每一針每一線,都縫合著古人對天地的認知、對秩序的遵循和對生活的熱愛。 |
|
來自: 新用戶5088M8bF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