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再回首,恍然如夢:那些被歲月鐫刻的旋律與故事 當姜育恒沙啞的嗓音在1989年的錄音棚里響起時,他或許未曾想到,《再回首》會成為一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記憶符號。這首歌的原曲是盧冠廷創作的粵語歌《憑著愛》,在港樂黃金時代已是一首經典。1989年,飛碟唱片將這首歌重新填詞,交由蘇芮首唱,卻未激起太大水花。直到姜育恒以近乎執念的姿態反復打磨編曲,用他標志性的滄桑聲線賦予其新的生命,這首歌才如同一顆被深埋的種子,終于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 創作背景:苦難與救贖的交響 姜育恒的童年飽經漂泊與動蕩。父親因賭博家道中落,他少年時便在街頭擦皮鞋維生,雙親的相繼離世更讓他的青春蒙上陰影。一把偶然獲得的吉他,成了他對抗命運的武器。1989年的某個深夜,當他坐在鋼琴前反復彈奏《再回首》的旋律時,那些關于離散、掙扎與重生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歌詞中“曾經與你共有的夢”“背影已遠走”不僅是個人心路歷程的寫照,更映射了無數人在時代洪流中的迷茫與堅守。 合唱版的重生:集體記憶的共鳴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唱團在畢業典禮上翻唱《再回首》,弦樂與鋼琴交織出時光的褶皺,女聲的純凈與男聲的渾厚在“再回首,恍然如夢”處碰撞出淚點。而2024年李健在廈門演唱會上的二度創作,通過三次精妙的轉調,將歌曲推向史詩般的悲愴高潮,仿佛將個體的追憶升華為整個時代的集體敘事。這些合唱版本證明,《再回首》早已超越了個人情感的范疇,成為跨越時空的情感紐帶。 二、再回首,我心依舊:在告別中尋找永恒的力量 “再回首,我心依舊”不僅是歌詞,更是一種生命態度。八月如盛夏的蟬鳴般熱烈,卻在某個清晨悄然退場;九月攜著初秋的涼意而來,帶著新的期許與未知。正如《再回首》中反復叩問的“到底有多少難舍的舊夢”,我們總在季節更迭中與過去對話,卻也在對話中汲取前行的勇氣。 合唱藝術的哲學:離散與凝聚的辯證 混聲合唱版《再回首》的編配堪稱精妙。女高音的悠揚如晨霧般縹緲,男低音的深沉似大地般厚重,四個聲部的交織如同人生的起落沉浮。當“只有那無盡的長路伴著我”一句響起時,和聲逐漸減弱,留白的余韻恰似歲月長河中的孤影,卻又在某個轉調處驟然匯聚成磅礴的力量——這正是合唱藝術的魔力:個體的渺小在集體的共振中升華,告別不是終點,而是新生的序曲。 從音樂到生活:以“回首”為鏡 李宗盛與盧冠廷的合唱版本中,盧冠廷標志性的顫音如泣如訴,李宗盛的沉穩聲線則像一位智者的低語。這種“對話式”的演繹,恰似我們與舊時光的和解:承認遺憾,卻不再困于遺憾;告別過去,卻將經驗化為鎧甲。正如2024年廈門音樂節上,觀眾在《再回首》的合唱中集體起立鼓掌——那一刻,音樂不再是娛樂,而是集體情感的宣泄與重構。 三、再回首,長路漫漫:以音樂之名,續寫時光的詩篇 “只有那無盡的長路伴著我”,這句歌詞道出了人生的本質:我們永遠在行進中,與過去告別,與未來相遇。八月是盛放的句點,九月是未完的待續,而《再回首》恰似一盞燈,照亮來時路,也指引前行方向。 合唱的儀式感:在聲音中重塑時間 2024年西安交響樂團合唱團的《再回首》演出中,指揮家通過手勢的輕重緩急,將歌曲切割成無數個記憶碎片。當弦樂組以泛音模擬鐘表的滴答聲,合唱團以漸強的和聲回應時,聽眾仿佛置身于時光隧道:那些錯過的風景、未說出口的告別、深夜獨處的沉思,都在音符中重新排列組合。這種對時間的音樂化重構,讓“再回首”不再是消極的懷舊,而是主動的覺醒。 九月宣言:向時光深處漫溯 站在八月的尾巴上回望,有人看到散場電影的殘票根,有人翻出泛黃的畢業照。但《再回首》告訴我們:真正的告別從不是淚流滿面,而是帶著故事繼續前行。就像2025年北京師范大學附中合唱團在開學典禮上的演繹——少年們用清澈的嗓音唱出“再回首,云遮斷歸途”,卻在副歌部分爆發出朝陽般的光芒。這或許是對“時光不老”最生動的詮釋:承認歲月的痕跡,卻永不向時光低頭。 結語:再回首,云遮斷歸途;再出發,心依舊如初 “再回首,云遮斷歸途”——姜育恒的這句歌詞,恰似命運投下的陰影,卻也在陰影中埋藏著光的方向。八月的故事終將落幕,九月的篇章正在書寫。讓我們以《再回首》為舟,載著回憶的星光,駛向未知的遠方。因為真正的永恒,不在對過去的執念,而在對當下的珍視;不在于逃避告別,而在于帶著所有經歷的饋贈,繼續與世界溫柔相擁。 “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 愿我們永遠保有這份“回首”的勇氣,讓每個八月與九月的交替,都成為生命交響曲中不可或缺的樂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