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箋》有言:“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 人這輩子,無病無災是福氣,延年益壽是功夫。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逐漸走下坡路,人生越往后,健康就越貴。 世上最好的養生,其實就是3個好習慣:少吃、早睡、多走。 ![]() 01 少吃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寫:“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 意思是,每日要少吃多餐,不可多吃少餐,否則難以消化。 飲食乃活人之本,體內陰陽平衡,五行相生,莫不源于此。 能吃是福,善吃是智,科學飲食是充盈氣血、祛病延年的首要之義。 如果飲食自倍,則腸胃必傷,致使氣血生化不足,身體虛弱,百病叢生。 管住自己的口腹之欲,只吃七分飽,常留三分饑,似飽非飽,方可長久安康。 冰心先生生于1900年,卒于1999年,得享99歲高壽。 所以,她又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世紀老人”、“文壇祖母”。 而她的長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晚年時給自己立下的一條規矩,那就是——飲食有節。 除了不偏食、不挑食之外,她嚴格自律踐行不多吃的飲食原則。 她的早餐,通常是喝一杯牛奶或咖啡,再加一個雞蛋。 中晚餐則是有葷有素的家常菜,如紅燒肉、豆腐白菜和冬瓜等。 冰心先生從來不會偏愛哪一種,腹中最多七八分飽就會放下筷子。 即便年近九旬,她仍思維敏捷,筆耕不輟,帶著新作品屢攀文學高峰。 《增廣賢文》中講:“節食以去病,少食以延年。” 三餐少食,呵護腸胃,控制體重,就是最高明的飲食養生之道。 ![]() 02 早睡 《曾國藩家書》里寫:“每夜早眠,起亦漸早。”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早睡早起,才是天下第一大補。 起居規律,睡眠充足,方可恢復精氣神,提高免疫力,保身全壽。 愛國將領張學良,曾被幽居五十余載。 換作常人,恐怕早就難以承受,但他卻活到101歲才與世長辭。 很多人問起他健康長壽的秘訣,他的回答只有四個字:能吃會睡。 多年來,無論困境,還是逆境,張學良都講究三餐規律,堅持早睡早起。 晚上九點左右,他就會開始準備就寢。 睡前會做些簡單的伸展動作,而后關窗拉簾,只為一夜好眠。 不止如此,他還讓人端來一盆蘭花放在床頭,以凈化室內空氣,提高睡眠質量。 《閑情偶寄》中講:“是睡,非睡也,藥也;非療一疾之藥,及治百病,救萬民,無試不驗之神藥也。” 早睡好比靈丹妙藥,還精養氣,防病治病,且男女老少皆宜。 古人講睡好“子午覺”,也就是子時11點前就要入睡。 手機少玩,視頻少看,千萬不可熬夜晚睡,透支自己的身體。 一夜好睡,精神百倍,把下半夜睡好,方能平平安安過好下半生。 ![]() 03 多走 《老老恒言》里寫:“步主筋,步則筋舒而四肢健。” 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年歲漸長,腿腳不便是常有之事。 若是不加以重視,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它疾病風險也會顯著提升。 而多走路散步,就是強健筋骨、舒暢氣血最簡單有效的運動方式。 華東師大終身教授、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得主、文學泰斗、《大學語文》教科書主編……徐中玉老先生擁有的頭銜,加起來肯定超過一百字。 幸運的是,他的壽命也不止一百歲,是名副其實的期頤人瑞。 他曾公開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散步健身,工作健腦。Keep walking(堅持走路鍛煉),Keep working(保持工作狀態)。 尚能走動時,他幾乎每天都會走一個多鐘頭,從家步行到長風公園,若是偶遇老友錢谷融,兩人就一邊走一遍聊。 走路看似是平常稀松的小事,但卻是保持靈活性和年輕態的大事。 身體的健康,離不開走路的加持;大腦的清晰,離不開走路的助益。 所以哪怕徐中玉老先生到了100歲高齡,也能步行來往,行動自如。 因他體力精力充沛,終其一生,著作等身,在學術界和文學界皆留下了鼎鼎大名。 常言道:“百煉不如一走。” 相對于其它的運動方式,走路的損傷最小、收益最大。 那些長期堅持用走路替代久坐的人,往往最懂得養生。 邁開步子向前走,活動四肢,放松心情,每一次走路,都是對身體的滋養強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