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的引藥、引法是很有特色的內容體系,用對了、用活了能起到“四兩拔千斤”作用,經典的引藥有桔梗——載藥上行、柴胡——引邪外散、葛根——引藥入頸等,引法有引火歸元、引熱下行、引陽入陰等,有一個系列的引藥和引法,作用地位重要,但知道的人不多,它就是“引氣歸元”。 氣,是人體生命體征的重點指標,臨床以“呼吸”來描述;是人體病理狀態的核心描述,如“氣虛”、“氣滯”等問題;是養生和治療的關鍵概念,如“養氣”、“納氣”、“理氣”等等。 總的來看,氣既是生命活動的物質支持,也是臟腑功能的外在表現,這是中醫辨氣治氣的基礎性認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氣是怎么來的?中醫把它分為哪些部分?有什么作用?它的問題主要有哪些?中醫帶你認識一下。 1、氣有先天之氣、后天之氣兩大類,先天之氣是娘胎里帶出來的,納于腎,叫“元氣”,后天之氣分為兩個來源,一是肺呼吸自然之氣,此為清氣,通過肺的肅降運行全身,叫“宗氣”;二是脾胃受納運化的水谷食物,此為精氣,通過脾升胃降循于筋脈臟腑,其中入脈和臟的叫“營氣”,在脈外和臟外的叫“衛氣”。 所以人體有“四種氣”:元氣——由腎而布輸全身,是生長發育和生殖的基礎;宗氣——出于肺,司呼吸,主走心脈;營氣——通行全身,化生血液,濡養全身;衛氣——走竄全身,可達肌表,可溫臟腑,調節體溫汗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2、除了臟腑,氣還與“控制閥門”——穴位有關,開闔控制主要有:膻中穴,它是氣流交匯之處,又叫“氣會膻中”,中醫有“胸有大氣”的說法;中脘穴,是與肺緊密相關的穴位,可調肺氣肅降;氣海穴是調節氣機的要穴,有“百川匯成海”的說法;關元穴是元氣出入的主通道,關元有問題,全身氣機就有事。 3、氣的作用有五個:主推動,是營養物質到達臟腑筋脈的原動力,氣行則血行。主溫煦,維持體溫相對恒定,氣足則不受寒。主防御,構筑其防范外邪入侵的屏障,氣足則衛固,反過來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主固攝,對身體的津液和臟腑有控制約束作用,氣虛則不攝血,中氣下陷;主氣化,保障精、氣、津、血等基本物質的化生、利用和吸收,氣虛氣滯雜病叢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氣在全身的軌跡有兩個:一是上下運行,叫“升降”,二是內外交換,叫“出入”,涉及到五臟六腑的協同,如腎主納氣、肺主呼吸、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胃主降濁等,就有腎氣、肺氣、肝氣、脾氣、胃氣等不同的分類。起主導作用的是腎,腎之氣為元氣。 引氣歸元就是調和人體氣機,升降有序,出入循規,使氣機納于命門,此為元氣之根,元氣足則生機充盈,臟腑協調,目的是增強人體抗病力、自愈力、生命力。在《黃帝內經》、《傷寒論》、《脾胃論》、《景岳全書》等典籍有許多論述。 引氣歸元反過來說,就是“氣不歸元”,臨床病機常見于氣虛、氣滯兩個麻煩。 氣虛就是氣不足,引起功能減退的病態,最常見表現是氣短、乏力、自汗、易感外邪,經常有咳、喘、納差、便溏、腰疼酸軟等問題,臨床三大癥狀很明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夜尿多,或憋不住尿,這是氣虛的直接體現。 2、飯后容易脹氣、消化不良、身體怕冷。 3、腰部、膝蓋、小腿經常感到冷痛,影響行走。 氣滯是氣的運行受阻,局部或多處不暢,磕磕碰碰的狀態,像自來水管出問題一樣,水流不穩定或干脆不出水。人體表現為胸脅脹痛、噯氣、情緒抑郁、消化不良、臨床多見于肝郁、胃痛、腸滯等問題。 氣虛和氣滯不可輕視,長期失調,氣虛會引起氣陷,心肺功能下降,氣滯會轉化為氣閉或氣逆,人體動不動嘔吐、昏厥,手腳常年冰涼。 那么,引氣歸元改變氣虛、氣滯的局面,是從什么地方入手?是不是氣虛就是把氣補足,氣滯就是打通瘀滯?中醫有5個重要原則,也叫“五大鐵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一個:顧護元氣 元氣根于腎,藏于腎,養于腎,又叫“正氣”。《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強調了元氣的作用,引氣歸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定是元氣恢復和養護。 人體有四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統攬和主理的是元氣,元氣虛不得、虧不起,現代人多發的一些慢病,基本與元氣長期虧虛有直接關系。元氣不足,身體會出現疲勞、臟腑功能失調、抵抗力下降等問題。 中醫有一種“命門學說”,它的根基就是元氣,元氣之根是命門,真陰真陽所居,如《景岳全書》強調:命門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宅。引氣歸元一定要重視和調補命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顧護元氣,常用藥物有肉桂、附子、巴戟天等,方劑有保元湯、補陽還五湯等。 第二個:三焦通聯。 這是與第一個原則緊密聯系的,元氣在人體“四氣”最重要,它是怎么疏通全身的?答案就是三焦。換句話說,三焦不通,元氣不得出入,主理全身就無從談起,營衛之氣也是走三焦,三焦堵了,氣流就停滯了。 三焦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宣發,中焦運化,下焦泄濁,協調推進,它的職責之一是“氣道”。《難經》說: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三焦通過氣化作用,負責氣機升降出入,升的有脾氣、肝氣等,降的有肺氣、胃氣等,重要的推動就是腎氣,這樣它們就緊密聯系起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換句話說,三焦氣化時常,多見于氣虛、氣滯,那么水腫、痰飲就出現了,引氣歸元必須依托三焦,主要藥物有香附、木香、厚樸等,方劑有三子養親湯、逍遙散、木香順氣丸等。 第三個:升降相因 氣機升降樞紐為脾胃,脾和胃一個是臟,一個是腑,互為表里,一般脾胃共稱,中醫把脾胃列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論》指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 脾氣是主升的,胃氣是主降的,主升時將水分精微上輸心肺,形成宗氣,主降時讓陰濁下行排出體外,這樣氣機就在身體流轉起來,不會出現只升不降、只降不升的情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旦氣當降不降,氣血無法到腳底,就會“未老腳先衰”,氣下不來只好向上竄,帶來頭暈頭痛等問題,下面氣不足就會便秘;如果當升不升,會引起腹瀉、頭暈、內臟下垂等問題。 升降相因的藥材,多見于黃芪、白術、陳皮、砂仁等,藥方有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歸脾湯、香砂六君丸等。 第四個:肝脾共調 這是與第三個鐵律一脈相承,肝脾不分家,肝主疏泄,負責氣機調控,相當于氣機“開關”;肝氣郁結,則氣滯,臨床多見于胸悶、脅痛、月經不調。脾主運化,氣機升降樞紐,相當于氣機“節點”,脾胃虛弱,則肺氣上逆咳嗽,腎不納氣則喘息。 而且,肝脾失調,主要是肝郁克脾,木乘土,氣滯濕阻,加重內濕,又形成瘀堵進一步引起氣滯,臨床需“調和肝脾,疏肝健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調理肝脾,引氣歸元藥材有柴胡、郁金、茯苓、山藥、黨參等,方劑有四逆散、痛瀉要方、柴胡疏肝散等。 第五個:動靜結合 很多人說到中醫治療調理,就認為是開方吃藥,實際上中醫有“六藝”,吃藥只是其中一種,引氣歸元的治法,除了藥方調理之外,還有運動導引、穴位治療等方面,叫動靜結合,有利于形神共調。 動靜結合,動靜相宜,是中醫引氣歸元的重要原則,不可偏廢,而且注意因人而異、順應四時。青壯年的引氣歸元要辨清虛實,中老年要補瀉兼顧,久病體虛或者長期慢病要重視調和陰陽,而且要借助四季不同的特點,溫腎納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當前正值夏季,動靜結合來引氣歸元,藥材有蓮子、紫蘇、人參、五味子、懷牛膝等,藥方有腎氣丸、生脈飲、右歸丸、玉屏風散、六味地黃丸、越鞠丸等。 總之,引氣歸元作為中醫臨床治法,對氣虛氣滯有重要作用,辨證調理得當,能讓這兩個問題“改邪歸正”,。五大鐵律主要涵蓋升降、三焦、虛實和動靜等方面,需靈活把握,綜合實施,用藥時一定要遵醫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