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每周日,本公眾號提供中醫歷史、文化、人物、醫案等相關文章,特別適合媽媽與孩子的親子閱讀。讓我們引導孩子穿越歷史,領略中醫文化的魅力。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每一位熱愛中國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孩子開始!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我們即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的是,歷史上日寇對中國的侵擾長達千年。尤其是元明時期,許多落魄的日本武士、浪人與海盜勾結,頻繁襲擊我國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被稱為“倭患”,也由此涌現出了戚繼光等英勇善戰的抗倭名將。此外,也有不少關注民生疾苦的文官上書獻計獻策、堅決抗倭,其中有一位最后還成了著名的醫學家,他就是王肯堂。 ![]() 王肯堂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間的江蘇金壇(今常州市金壇區),他的父親是刑部右侍郎王樵,爺爺是山東按察副使王皋。家世顯赫的他自幼勤學好問,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在他年輕的時候,母親突然得了重病,家人請周邊的許多醫生來治療,各種藥方吃了一大堆卻都不見好轉。幸好最后尋訪到了名醫,他母親終于轉危為安。由于這次切身經歷,王肯堂深深感受到求醫不如求己,對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自學醫學幾年后,王肯堂妹妹患了乳癰(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在其他大夫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他小試牛刀,妙手回春治好了妹妹的病。從此,王肯堂醫術高超的事在家鄉傳開,慕名上門求醫的人越來越多。但王肯堂的父親一心希望他考科舉走仕途,嚴禁兒子行醫。最終,王肯堂40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修史書的官員。 在任職期間,王肯堂剛正不阿,敢于直言上書。他43歲那年,日本的豐臣秀吉先是入侵朝鮮,又揚言要向中國出兵。面對如此的緊張局勢,明朝將領雖倉促招兵買馬,卻疏于訓練。王肯堂極為不滿,怒批武將無能,并向朝廷獻上自己對戰事的詳細規劃,甚至主動請辭本職,愿意親自帶兵訓練。 然而他的建議并未被采納,反而受到批評說他“浮躁從事”。王肯堂憤然稱病辭官,回鄉后將精力重新投注于岐黃之術,潛心研習醫理,整理醫學典籍,撰寫醫書,并行醫濟世,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 王肯堂一生中寫了十多本醫書,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證治準繩》,內容包括雜病、類方、傷寒、瘍醫、幼科、女科6類,約450萬字。“準繩”二字代表著行為的標準,全書以“證治”為特色,引用《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又收集后世醫家的學術見解,還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論述,條理清晰,選方精準,偏重于臨床實際應用。在明代眾多醫書中,《證治準繩》以“列證最詳、論治最精”著稱,被《四庫全書》評價為“醫家圭臬”。 近期導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