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讓人三分不吃虧,容人三分無損失。” 人生在世,與人相處,自己不必太過強勢;留有余地,才能彼此各讓一步,兩全其美。 讓步,不是怯懦,不是慫,而是一種智慧,一種為人處世的高深境界。 給別人留點路就是給自己留退路,待他人寬容點人生路越來越寬敞。 心寬一尺,路寬一丈;懂得讓人三尺,方能渡己一生! ![]()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保全自我,避免顯得怯懦,傾向于鋒芒畢露,咄咄相逼。
如同子貢力辯“年有四時”之真,卻陷于與“三季人”的無謂纏斗,虛度晨光。
其退讓之舉,看似毫無原則,實為明智之選,避免無謂之爭,不向無知者費口舌。 人生就像釣魚,必先舍小魚之餌,方可得大魚之獲。 有時,不爭,實為以退為攻的智謀;適時讓步,其價值比會堅持更重要。 正如《莊子》所云:“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與君子相處,要多一分謙讓,與小人相處,更要多讓一分。 讓步,非懦弱之態,實為修養的深邃展現;
智者選擇以退為進,不爭而自勝;愚者則一味爭強,終陷困境。 真正的智者,懂進退,知禮讓!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家書》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讓,是人際交往之藝術,是生命旅途上無盡探索的學問。 智者行事,深諳適時退避之道,每讓一步,實為日后前行鋪設坦途; 仁者待人,盡顯寬容之德,不僅方便了他人,更是為日后的自己留下益處。 猶如我們熟知的“鷸蚌相爭”的故事。 鷸與蚌,彼此緊咬,互不相讓,陷入無盡僵持之境。
![]() 人之相處,亦復如是。若雙方固執己見,互不退讓,爭執乃至沖突迭起。
換言之,適時退讓,方可避免重蹈鷸蚌覆轍,成就人生大智慧。 作家周國平曾說:“人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凡事都較勁,在外人看來不近人情,自己內心也糾結萬分。 有時,讓步恰恰是為了更好地進一步 ,適時地讓步,不失為一種聰明的選擇。 讓人三尺是修養,也是德行,是一個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養,更是從容生活的大智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無門慧開禪師《無門關》 古人云:好爭的人,天將與之相爭;謙讓的人,天將與之相讓。 人與人之間,本就是一場緣,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哪有那么多化解不開的恩恩怨怨? 人生在世,若是事事計較,則會失去很多,反之,適當的讓步還會得到收獲。 當你學會讓步,懂得寬容,格局必定提升,人生也將會更加開闊。 明代賢士楊翥,以寬宏大量聞名遐邇。
楊翥之寬容,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終使鄰里心懷感激。 有一年,有盜賊欲侵楊宅,鄰里聞訊,竟自發結隊,夜守防身,共護楊家安寧,避禍于無形之中。 俗話說:“智者善屈尊,愚人強伸頭。”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進退有度,以微笑化解紛爭,展現大度風范。 一個人的涵養,非顯于心平氣和之境,而在心緒波瀾之時仍能保持溫文爾雅; 一個人的理智,非耀于風平浪靜之日,而在眾生喧嘩之中仍能保持清醒頭腦。 修一顆寬容的心:以和為至上,以善為根基,以誠為先導,則人生旅途,自是一片溫馨祥和。 ![]() ▽ 古語云:“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人生,猶如一場無盡的征途,我們漫步于塵世間,歷經風雨洗禮,亦享受陽光溫暖。
行事之際,退一步方顯高遠;待人之時,多一份寬容即是福祉。 關注詩詞天地,余生,學會讓人三尺,方能在人生的長河中,遠離無謂爭執,寬廣心胸,步履輕盈而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