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咱們講消食是把積在腸胃里不能被運化的食物消掉,而導滯則是把這些濁物向外排。 常用的導滯藥有大黃、枳實、萊菔子。 大黃苦寒,無論是積食、瘀血、痰熱濕熱,只要是濁陰它通通都能用法排出。內經說它能推陳致新。如果通便一般用生大黃取氣,如果下淤血則久煎,如果要用它降上部濁陰,則用酒大黃,熟大黃。 枳實苦寒,這個藥能下積食、通大便,能破痰,這味藥質比較重,其性速其力猛,是個干急事的。如果求緩合胃可用麩炒枳實并與甘合用。 萊菔子就是蘿卜籽,這味藥也能導滯通便降痰,并且它是三味藥中唯一的溫藥,如果是里寒則用它比較合適。萊菔子與人參合用,一升一降,一補一泄,非常精妙,適合痰雍于胸中又兼氣虛形成的氣短胸悶。 三味藥都能通便,這也是導滯藥的特點,導滯導滯,當然是讓濁陰下降。導滯藥都能通便,但是能通便的藥并不都能導滯,導滯要有強力降氣作用,也正因為如此,這三味藥都會下氣,故氣虛之人用之當與甘緩并和提氣補氣之品共用。即便如此導滯藥也不能久用,久用會使整體氣機下陷。 消食主要作用于腸胃,因食物一般都是積在腸胃里,當腸胃中的積食被吸收進血液后此時一般也都轉化為濕和痰了。而導滯則是作用于全身的,當然主要還是作用于腸胃,藥先入腸胃也就先作用于腸胃,這才能使積食排出,當腸胃中的積食排出了,下方有空位了,身體大大小小脈絡中的痰濕淤血自然會順流而下并入腸道,故導滯不僅僅只是通大便導積食,而是對痰濕淤血等體內濁陰都有作用。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因瘀發熱的情況在大便通暢后,溫度在短期內就會下降,這就是釜底抽薪的原理。還有一點是因為腸胃中已經腐化的食毒如果不能盡快外排,就會被身體反復吸收形成食毒的內循環,所以導滯要重于消食。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