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問題,我有辦法。請點擊關注藍色“安全·易一道來”,可閱讀更多原創安全文章。 書寫“親歷、親見、親聞、親悟”的文字,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真實和傳播分享有意義的技法,有圖有法有故事,聽我“安全易一道來”—— 已經很多年沒有正兒八經的在電影院里看電影了。 對常人來講,看電影本是一件既簡單的事,但是,對于像我這種常年在項目工作的人來講,看電影還是有點難的,當有時間看電影的時候,我就開始“報復性看電影”了。 6月底,家對面新開了一家“環球影院”,走著過去不過五分鐘,看電影方便了。 ![]() 從7月份開始,每周我都會找一工作日晚上去看電影,不占用上班人的時間。本周一去看了成龍和梁家輝主演的《捕風追影》,電影很不錯,成龍和梁家輝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演技更老道了。 ![]() 多年以來已經很少到電影院了來看電影,看到成龍滿臉皺紋的面容,不知他還能像年輕時那樣的勇猛?看到最后——成龍依然勇猛,且更加老道。 ![]() 梁家輝的電影看的不多,《英雄本色》上的面相,我感覺是一個白面書生的演員,看了《捕風追影》,真的體會到什么叫做“老戲骨”。 ![]() 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對于港臺明星是熟悉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整個八十年代,電影屏幕上是港臺影星的天下。在各個電影院和錄像廳里,香港明星李小龍、成龍、梁小龍、周潤發那是紅遍大江南北,特別是李小龍的那聲長嘯和成龍的呵呵的打斗聲,通過電影院、錄像廳外的大喇叭向外傳遞,吸引著人們趕緊掏錢買票進入觀看。 記得看成龍第一個電影是《醉拳》,他那夸張有非常形象的演繹的醉拳,讓人難忘。記得看完電影,我們一起看電影的同事還討論,成龍一定是喝了酒拍攝的電影,而且喝的還不少,不然演不出醉酒的樣子。 ![]() 我看的第一個電影是什么電影已經不記得了。 1972年前,我家租住在“穆柯寨”山下的穆莊,那時還小,不記得在穆莊看過電影。 記憶里看電影是在礦務局工程處的宿舍區,院子里有個小廣場,每個月都會在小廣場放一場電影。 1976年以前放的電影基本上就是《沙家浜》《紅燈記》等樣板戲電影,以及北朝鮮、越南、蘇聯、阿爾巴尼亞等國的電影。 1977年以后,電影多起來,而且香港的電影開始進入大陸,那時候在電影院看港臺電影少,大多是在臨時搭設的棚子里看投影,一種投影電影,價格比去電影院便宜。 那時看的電影最多的是露天電影,就是在一個空曠的場地里,找兩棵相近的樹,或豎起兩根原木,拉起幕布,一場電影就開始了。 在工程處居住的時候,每當大門口的小黑板上用粉筆寫出今晚放電影的時候,我們小孩立馬跑到小廣場,找幾塊磚頭擺個區域,占幾個放方凳的位置。 下午放學后,回到家里隨便找點吃的,吃完飯就搬扛家里的凳子去自己占的地方,等著放電影。放電影的時候,父親會邀他的朋友到家里喝酒吃飯,然后看電影。 ![]() 那時候一個場景就是——電影開始放映了,會不斷地有人擠過擠坐在一起的觀眾,從沒有人縫的縫隙穿過,去找家人幫助占的地方,因為,那兒有凳子。 ![]() ![]() 記得第一次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是在1974年,看的是朝鮮電影《賣花姑娘》。那是學校組織的,我們小學生兩個人一個座位。電影里凄慘的哭聲與看電影的人哭聲交織在一起。當花妮的哥哥哲勇突然出現救被捆綁的花妮時,全場起立鼓掌歡呼起來。 看得最貴的電影是《少林寺》。 1982年在大封礦俱樂部看的《少林寺》,那是我一座兩層觀眾席位的俱樂部,在當時是很先進的,那個時候煤礦還是很有錢的。 ![]() 1982年,一般工廠的職工的收入也就三四十元,一張電影票2塊錢還是很貴的。當然對于煤礦下井工來就不算什么了,因為,那時候下井工一個月的工資大約是150元左右。即使票價貴,也很難買到,你看——擠成啥樣了! ![]() 當然最喜歡的電影是王心剛主演的《偵察兵》,這一段百看不厭。 看看這段視頻——欣賞一下王心剛的風采吧! 1975年在大封礦街上看的電影電影《海港》,海港中最有名的就是這句臺詞:“大吊車真厲害,成噸的鋼鐵它輕輕地一抓就起來。”,那時候廣播里經常播放這段唱腔,。聽到這唱詞感覺真是暢快。只是那時候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后來的工作竟然是起重吊裝,指揮了近20年的大吊車。 看看這段視頻——大吊車真厲害! 1983年參加工作后,電影看得最多的還是露天電影。 1984年在龍口工地工作,那時候每個周日都會休息,所以,一般工程處會在籃球場放一場電影。 ▼當年籃球場的位置,現在應該已經是龍口電廠新機組的附屬廠房了。當年就是在這兒看露天電影的。 在電影院看電影最多的是在龍口,因為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每個周六下午四點就會停工打掃衛生,然后第二天星期天休息一天。所以,幾乎每個周日中午或晚上都會在龍口鎮看一場電影,有時在電影院,有時看投影,有時去錄像廳看投影,因為錄像廳票價便宜,而且大多是最新的電影。 大多數單職工的周日是這樣的過程:早晨睡個懶覺,大約9點起床,吃完早飯,在宿舍門前的洗漱臺洗衣服。 那時候居住的是磚瓦平房,單身職工三人一間房,50歲的老職工兩人一間房;洗刷都在外邊,每一排房子當中都會建造一排水管和洗衣服的臺子,洗衣臺上有用水泥做成的“搓衣板”,洗衣很是方便。 ![]() 洗完衣服后,穿上干凈的衣服,與同事結伙走著去鎮上。那時候大多數人沒有自行車,到鎮上10里路,都是走著去。 龍口人好,不是一般的好,當我們走在去鎮上的路上,有拖拉機從身后開過來,司機一定會問:你們去鎮上?上來吧,捎你們一段路。不用我們問,而是主動邀,上哪兒去找這樣的好的地方?山東膠東人淳樸厚道,不是一般的好! 因為工作性質,我去過很多地方,沒有那個地方的人比膠東人更厚道! 到了鎮上,去飯館喝酒吃飯。那時候一盤爬蝦6毛錢,一個炒辣子雞3塊五,現在看著很便宜,那時工資也不高,吃一頓還是很貴的,我們是湊錢過周末。 吃完飯,就去鎮上的“錄像廳”看電影,錄像就是港臺武打片,看完錄像后回生活區睡覺,下一個周的工作就又開始了。 ![]() ?請閱讀《三十四年彈指一揮間——再回首》 1985年到了石橫工地,公司還是食堂前的籃球場放映電影,如果下雨,會移到食堂里放映。 ▼石橫工地食堂和籃球場,這些設施一直用到三期工程,這些代表著中國電力建設輝煌一段歷史的遺跡已經被拆除了。 由于工地生活區距離石橫鎮不遠,鎮上有個電影院,所以,那時候經常會去石橫鎮去看電影。 從看電影也會感受到那時候的“電老虎”的厲害!記得有幾次正看著電影,突然停電了。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忙來安撫,據說是因為沒有給電工送電影票或送煙酒,所以,電影放到中途,電工就以意外為由拉閘停電,等到電影院工作人員去說好話,并送上好煙后才會送電。 “電老虎”看似很厲害,但是,只要有人管,“電老虎”也會變成用電的服務員。到了九十年代,電力劉局長的“彩虹工程”不但解決了用電的問題,捎帶著也將“電老虎”這個雅號送進了歷史。 你看,一件事,只要有人真的去管,哪有管不好的事?! ![]() ?請閱讀《石橫,難以忘記的地方!》 1990年到了德州工地,看電影慢慢的就少了,一是因為電影院的票價太貴,二是因為加班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大干100天、大干90天、大干60天、大干30天,然后就是煙囪不冒煙沒有星期天!基本上就沒有去過電影院看電影,大多是在公司生活區食堂前的球場看電影。那幾年看的電影很少,也很少有人搬著凳子去看電影,多是隨意的走過去看看,很多人不等電影放完就回家或宿舍了。 我記得在德州生活區球場看過的電影是《世上只有媽媽好》。 1994年到了青島,看電影的興趣和時間就更少了,加班已經成為尋常事,不加班反而覺得不正常,哪里還有時間去看電影呢。 從那以后,基本上沒有去過電影院看電影,也因為大多數家里有了錄放機,到市場買或租個影帶在家里看。 后來有了“VCD”就更不會去電影院了,也就徹底與電影院無緣了。 防暑降溫“送電影”到分包單位生活區。 2014年在陽江核電工地工作時,看到分包單位的人員晚上下班后沒有娛樂活動,想到能不能花錢租電影看,找我們辦公室主任幫忙。辦公室主任在東平鎮上一問,文化站有個放映隊,他們放電影,而且還是免費的。于是,就請東平鎮放映隊到我們分包單位的宿舍區放電影,記得第一次放映的是《龍門客棧》。 ![]() 我們幾個安監員和放映隊的人一起拉好幕布,擺好放映機準備放電影。有位同事說是不是讓人員穿好衣服排好隊或擺齊凳子再開始,這樣好拍幾張照片發通訊稿?我說上班站班排隊,開大會排隊,下了班看個電影本身就是娛樂,還排隊,大家伙不煩嗎?大熱天,愛怎么看就怎么看。所以,你看——很多人光著脊梁,大多數人站著看,還有喝著啤酒看的。大家看的津津有味,多好的場景啊! ![]() 只是組織這樣的放映次數很少,工作忙是一個原因。 現在也正處于夏天,有時間、有機會找當地的文化站放映隊給伙計們放場電影,讓大家放松放松,也是不錯的。 把我一個人在項目工作生活20年的經驗和觀點分享給大家: 項目工地是臨時的,但是生活不能有臨時思想,生活一臨時就是一輩子!抽空去附近的電影院去看場電影吧。沒有電影院就去工地周邊轉轉吧。 ![]() ?請閱讀《干管理的,對自己要好一點!》 在項目工地沒有怎么到電影院看電影,到電影院看電影就不在生活的計劃之中,即使調到濟南總部,這十年也沒有進電影院看過電影。其實一部電影在電腦上看,或在家用家庭影院看,都沒有電影院的效果。 電影——只有在電影院或露天電影院看才叫看電影。 ![]() 我計劃每個星期都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把這些年沒有看電影欠缺補回來、 你看——電影來了! ![]() 任何事不是做了就好了,而是做好了,才算做了! ![]() 唯有按照程序和規則做事,并養成這樣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才能“安安全全的工作,平平安安的生活”! ![]() 安全——是知行的結果! 平安——是行為的回報! 我是安全人,相信只要好好做安全,努力來分享,持續做傳播,一定有人會因我而安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