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崩潰時刻?花半小時喂給AI一堆需求,得到的回復卻帶著濃濃的“機器味”——句子工整得像模板,用詞假大空到刺眼,讀起來像嚼沒味道的口香糖,一眼就能被看穿“非人類創作”。 但現在,這個問題有解了。經過15個月對AI指令的死磕,我整理一些“去AI味”黃金指令,用過的人都說:“這哪是AI寫的?分明是把腦子里的想法直接扒下來了!” 爆款邏輯:讓AI先“落地”,再“說話” AI最容易暴露身份的地方,是“懸浮感”——說的全是正確的廢話,卻沒有具體場景、真實情緒和獨特細節。想讓AI寫得像真人,第一步是給它“上枷鎖”:別讓它自由發揮,而是逼它“落地到具體場景”。 · 指令公式1:限定“身份+場景+語氣” 別寫“寫一篇關于職場溝通的文章”,換成“以互聯網公司實習生的口吻,寫一段跟領導提需求時的糾結心理活動,要帶點口語化的猶豫,比如'是不是該再等等’'萬一被罵怎么辦’”。 前者出來的是“職場溝通需注意態度誠懇”,后者能寫出“手指懸在對話框上三分鐘,刪了又改的那句'張哥,您看這個方案能不能再寬限兩天’,連標點都透著心虛”——這才是真人會有的狀態。 · 指令公式2:給AI“加缺陷” 真人說話不會字字珠璣,總會有重復、口誤甚至邏輯跳躍。給AI加個“小漏洞”,反而更真實: “寫一段媽媽叮囑孩子上學的話,要有點嘮叨,重復提一兩句'帶傘’,中間突然想起忘了說'別買路邊辣條’,最后補一句'算了,說了也白說’”。 比起完美的“天氣轉涼,記得帶傘,注意飲食”,帶點“瑕疵”的表達更像生活里的原聲。 進階技巧:用“細節鉤子”勾出“人味兒” AI寫東西像流水賬?那是因為你沒給它“細節錨點”。真人說話總會帶點個人化的“專屬記憶”,把這些細節塞給AI,產出的內容會瞬間有“專屬感”。 · 加“私人化符號” 比如寫一段懷念外婆的文字,別讓AI泛泛而談“外婆很慈祥”,而是指令里加一句“要提到外婆總坐在老藤椅上,手里的蒲扇柄磨得發亮,每次喊她都要等三秒才回頭”。 具體的物件(藤椅、蒲扇)和動作(等三秒回頭),會讓文字自帶畫面感,機器味蕩然無存。 · 留“情緒留白” 真人表達情緒不會直白喊“我好難過”,而是藏在沒說完的話里。讓AI“說一半留一半”: “寫一段分手第二天的狀態,不用明說難過,提一句'打開冰箱想喝牛奶,發現昨天買的草莓還在,突然就關了門’”。 沒說“舍不得”,但沒吃完的草莓、突然關上的冰箱門,比任何直白表達都更戳人——這就是“留白”的魔力。 避坑指南:這3個坑,讓AI味重到離譜 哪怕用了上面的技巧,也可能栽進這些“機器陷阱”里,一定要避開: · 別讓AI“總結觀點” 真人說話很少一上來就拋結論,比如聊職場,不會說“職場要靠實力”,而是說“上次那個項目,小王熬夜改了八版方案,最后會上被夸的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讓AI“用故事代替觀點”,機器味會少80%。 · 少用“書面語指令” 別跟AI說“請撰寫一篇關于旅行的抒情散文”,換成“就像跟朋友發微信吐槽旅行中的糟心事,比如行李箱輪子掉了一個,在高鐵站蹲了半小時修”。越口語化的指令,產出的內容越像“隨口說的”。 · 給AI“設時間限制” 比如寫一段早餐場景,加一句“就像趕時間上班時匆匆吃的,句子別太長,有點喘不過氣的感覺”。時間壓力下的“倉促感”,會讓文字自帶“真實的慌張”,比完美的排比句更像真人。 這些“去AI味”指令的核心,其實就一句話:別把AI當“寫手”,而要當“你的傳聲筒”。你給的細節越具體、情緒越真實、場景越落地,它吐出來的內容就越像“從你腦子里走出來的”。 下次再用AI,試試把“寫一篇文案”換成“假設你是剛下班的打工人,在地鐵里刷到這條消息,第一反應會發什么朋友圈”——相信我,效果會讓你驚掉下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