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苼喜 苼喜堂 《增廣賢文》有云:“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面對屈辱、不公與困境,是拍案而起、逞一時之快,還是忍辱負重、待時而動? 《論語》中孔子贊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并非懦弱退縮,而是一種深遠的智慧,一種堅韌的力量,一種超凡的境界。 真正成就大業者,必經過三重忍功的修煉。 01 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尚書》告誡我們:“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成就大事,必須有所忍耐,方能成功;有所包容,德行才能宏大。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廉頗不服藺相如位居其上,多次公開挑釁:“我見相如,必辱之。” 而藺相如每每望見廉頗,便引車避匿。門客皆以為恥。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此言傳入廉頗耳中,老將軍幡然醒悟,負荊請罪,遂成“將相和”之美談,保全了趙國安寧。 忍一時之憤懣,非是膽怯,而是以大局為重的遠見卓識。 退讓不是失敗,而是在更廣闊的時空里,贏得了真正的勝利。 02 忍不平之事,修內心之靜《菜根譚》云:“世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 世間萬事猶如棋局,能不執著于一子得失的才是高手。能忍耐世間不平之事,才能修得內心的平靜與強大。 唐代高僧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此中智慧,并非消極承受,而是以一種超然的心態,不讓他人的惡行擾亂自己的心緒與節奏。 心若平靜,猶如深根古樹,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忍不平之事,磨的是心性,修的是定力,積蓄的是磅礴之力。 03 忍難耐之境,成非常之功蘇軾在《賈誼論》中寫道:“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君子追求的目標深遠,就必須有所等待;要成就的偉大,就必須有所忍耐。 司馬遷身受奇恥大辱,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 他選擇了忍耐,并非茍且偷生,而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在無盡的痛苦與屈辱中,他忍常人所不能忍,發憤著書,終成《史記》這一不朽巨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韓信忍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兵仙;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忍耐最難熬的困境,是為了等待時機,成就那非同尋常的功業。 忍,是世間最深沉的力量。 忍一時之氣,免去的是無謂的災禍,贏得的是海闊天空; 忍不平之事,修煉的是內心的城池,獲得的是波瀾不驚; 忍難耐之境,積蓄的是破局的力量,成就的是萬世功名。 忍,不是屈服,而是在沉默中蓄力; 不是無能,而是在低調中前行。 當你熬過必須忍耐的一切,你會發現,曾經一切如刃的磨難,終將把你雕刻成更好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