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江湖:張學良的挽聯與網絡才子的暗戰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說起來,這天下的關系,有些就是繞不開。比如你說對聯這玩意,小時候春節貼在門口,圖個熱鬧吉利。可真要細想,這“對仗工整,平仄壓韻”那一套,多少有些講究,是老一輩文人的心頭好。可惜時代一變,老規矩也慢慢淡了。你沒發現么?民國之后,這對聯像突然間沒了用武之地,倒還偶爾能在紅白喜事里刷個存在感。可別說,人生大起大落,到頭來,也躲不開一副挽聯。 1975年,對國民黨來說,是天塌地陷的一年。蔣介石走了,在臺北醫院安靜地合上了眼。有人傷心,有人點評歷史,有人開始算新的賬。可在這場風雨里,最讓人覺得五味雜陳的,大概還是張學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張學良,那個年輕時風風火火的少帥,后來變成了“西安事變”的主角,被蔣介石軟禁多年,到臺灣還被分了一棟屋子,說是照顧,實際嘛,也算半囚半養。但兩個人之間到底算什么?部下?朋友?冤家?命運把他們攪成一團,剪都剪不開。 你想想,眼看著這幾十年過去,世事如棋,在那追悼會上,張學良撐著身子走進靈堂,旁人頷首,微微退后。他手里挽聯,那16個字,別說是句句扎心,連邊上的老國民黨也都屏息靜氣。關懷之殷,情同骨肉——都是舊時光的溫情。政見之爭,宛若仇讎——卻是翻臉無情的實話。誰看不懂呢?一副挽聯,說盡一生恩怨。其實,哪有幾個人還能把自己的糾葛如此明明白白地攤在公開的紙面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話說回來,對聯這事,時代變了,口味也跟著改。民國那陣,白話文像一陣風,把文言文這層皮都吹掉了。詩,詞,對聯,變得有點“不合時宜”,年輕人要自由,要新鮮。可有些老東西啊,它就是“死不了”。一邊是禮儀場合里還得拿出來撐場面,一邊又改頭換面,鉆進了互聯網,成了大家玩的“文字游戲”。 說到這,我倒想起身邊那個叫蘇夏的小伙。網絡對聯高手,沒啥當官的親戚,也沒混過文聯,每天除了碼字喝咖啡,就是在論壇上甩出牛逼的上聯,等大家來對。你要說他寫得好嘛,倒不是那種堆砌典故、咬文嚼字的“老學究路數”,而是立意高遠,話里有話,左一句“西游”,右一句“水滸”,都能順手拈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比如有天,他發了個上聯,真是讓人拍案。向西游,渡水滸,轉三國,做紅樓夢。就這么八個字,四大名著全進去了。你細品,既像在旅途中走過,也像看完一生。這“做紅樓夢”,末尾那個“做”字,又讓人感覺人生如戲。真有點巧思。 但網絡是熱鬧地,各路英雄好漢,才女才子,都在下面跟帖。湖南來的一個姑娘,文筆干凈利落,對出了下聯:讀詩經,看四書,品中庸,續西廂記。你聽聽,這倆對聯排出來,書卷氣十足,一下子把整個中國文化頂起來了。其實,這種小場面,卻總讓人覺得,比那些廟堂上高談闊論,更有生命力。 有時候我覺得,對聯跟人一樣,總有命運的起伏。它被冷落,被嫌棄,被排擠,但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悄悄在街巷里、門上、網絡上“露個臉”。張學良那副挽聯,既是對蔣介石的送別,也像是對自己那些年“有骨氣”的告別。而蘇夏的網絡對聯呢,或許不過是飯后隨手拈來,但誰知道,這些文字會不會也在某個人悶悶不樂的時候,點亮一串心思? 說起對聯,你可以抱怨它不流行了,也可以佩服它活得還挺久。就像人和人之間,恩怨分明也好,模糊不清也罷,到最后,還是需要一句話來做個結。可能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機會寫出張學良那樣的真情挽聯,但你在網上,隨手一句,也許就能把好幾個陌生人逗笑—even感動。 歷史這顆種子,在土里發芽,有時會變成一棵樹,有時只剩下一根根根須。你說,到底是什么讓它活著——是儀式,還是用心?對聯江湖,風起云涌,還是靜水流深,沒人能說死。或許下一個“最妙下聯”,就在你心里轉了一圈,等著哪天發出來。說來,這也算是生活里的小浪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