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注武宗 學 天下武功 形意拳 起落鉆崩處·五行任縱橫 ![]() 以武學打開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無懦夫 形意拳“三體式”樁功,前輩拳家將其譽為“入道之門”、“形意母式”,足見其在整個形意拳體系中的根基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并非一個簡單的固定姿勢,而是開啟形意拳奧秘的鑰匙,是修煉者從外形模仿走向內意通達的必經之路。歷代傳承中,其外形架勢雖因師承、地域與個人體悟而略有差異,但其內蘊的理法與追求的境界,卻始終如一。要真正理解形意拳的精髓,就必須從這個看似簡單枯燥的樁功入手,深入其里,究其精微,方能體會“萬法出于三體式”的真諦 。 根本之理:陰陽三才,體用之源 形意拳的理論構建,深深植根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與醫理之中。所謂“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這不僅是宇宙生成的樸素唯物觀,也成為了形意拳修煉的根本法則。形意拳中的“三體”,即是“三才”,將人體喻為一個“小天地”,涵蓋了上、中、下三盤,統括了周身上下內外 。而“陰陽”之說,則貫穿于拳術的每一個細節,如上下、內外、前后、左右、動靜、虛實、剛柔、束展等,無不體現著對立統一、互根互用的關系。 祖國醫學經典《內經》中提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這句話道出了陰陽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形意拳正是借用這一機理,來實現健體、練功與實戰的目的。其中“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的論述,更是直接點明了內外相輔相成的關系,這與拳術所追求的“內外合一”不謀而合 。站三體式樁,正是從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入手,通過特定的身法結構,使身體內外各部建立起協調統一的聯系,為后續修煉中掌握“變化”、控制“生殺”、通達“神明”奠定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三體式樁功就是將這些古老智慧從理論轉化為身體實踐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精微練法:身形意氣的凝練與統一 三體式的練習,絕非簡單的擺架子,其間蘊含著極為豐富和細致的要求,每一個細節都指向著特定的功用。練習者需從無極式開始,平心靜氣,而后緩緩轉入三體式的定式。 其站立姿態,通常采“三七步”,重心偏于后腿,前后腳的距離大約是兩腳半長,形成穩固而不失靈活的支撐結構 。雙腳腳趾有向下抓地的意念,仿佛樹根深植于大地,而腳心則要微微空含,以便于氣血流通和勁力上傳 。兩腿膝蓋微曲,有相互內扣之意,胯部要向內裹,臀部要斂收,肛門要微微上提,這便是所謂的“裹胯”與“提肛”,旨在使下盤穩固,腰胯合一 。特別是尚云祥一脈所傳的“夾剪腿三七勁”,更強調兩腿間既對爭又相合的勁力,難度極大,但功成后下盤穩如泰山 。 身軀部分,要求“含胸拔背”。含胸并非前傾凹胸,而是胸部要微微內收,使氣機能夠下沉;拔背也不是挺直僵硬,而是意想后背脊骨節節拔開,形成一個飽滿的弧度,如同弓背,蓄勢待發 。同時,雙肩要松沉,兩肘要向下墜,切忌聳肩架肘,如此方能力由脊發,順達于梢節 。腰部要塌,但不是軟塌,而是要保持腰椎的正直,使上下之氣貫通無阻。“龍折身”,即是指身軀如龍,三折九曲,在擰裹之中保持中正,蘊含著極大的彈性和動能 。 頭部要正直,有向上頂領之意,下頦則需向內微收,使頸項自然豎直,打通督脈,提振精神 。口要微閉,舌尖輕輕頂住上腭,此舉能溝通任督二脈,促進津液生發。雙目平視遠方,神情自然,意念專注而又不執著。 手臂的姿勢尤為關鍵。前手探出,狀如虎爪,手指自然張開而又內含抓扣之力,掌心或內扣或外撐,手腕坐住,與肩同高或略低,肘關節微曲下墜,整條手臂充滿擰裹的勁力,時刻保持著向前頂撐的意念 。后手則置于丹田附近,與前手形成呼應,共同維持周身的平衡與整體勁。前輩拳家總結的“三頂、三扣、三圓”之說,更是對細節的精妙概括。“三頂”指頭向上頂,舌頂上腭,手掌向前頂;“三扣”指牙齒輕叩,手指、腳趾如鉤扣物;“三圓”則指虎口、手心、手背都要有圓撐之意 。這些要領的集合,使得整個樁架外形沉穩,內里卻充滿了相互爭拉的矛盾勁,形成了“靜中有動”的獨特狀態 。 內修心法:呼吸與意念的交融 如果說外形是三體式的骨架,那么呼吸與意念就是其靈魂。初練之時,呼吸應順其自然,以深、長、細、勻為要,切不可強行憋氣,以免氣血瘀滯 。隨著功夫的深入,練習者會自然過渡到腹式呼吸。 在更為精進的階段,形意拳的修煉會采用“逆腹式呼吸法”。此法與常人呼吸相反,吸氣時,意念引導清氣下行,小腹隨之自然內收;呼氣時,氣沉丹田,小腹則自然向外隆起 。這種呼吸方式能夠極大地調動丹田區域的能量,增強腹壓,為爆發內勁提供動力。然而,練習此法必須循序漸進,在身體完全放松、心意平和的狀態下進行,以意領氣,而非以力使氣,否則極易出偏 。意念要輕柔地“敷”在呼吸上,感受氣息在體內的運行,但又不過分執著于“氣感”,做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 意念的引導在站樁中至關重要。樁功雖外形不動,內里卻是“意”的千變萬化。意念要遍布全身,上至頭頂,下達涌泉,遠至指尖,無處不在。可以想象自己如同一棵大樹,雙腳是根,深深扎入地下,身軀是干,挺拔而上,雙臂是枝,向外延伸。又可想象自己身處大水之中,周身承受著水的壓力,身體各處都需生出與之對抗的撐力。這種意念的運用,正是為了培養“整勁”,即周身完整一氣、一動無不動的協調力量 。尚云祥宗師所追求的“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以及“動靜不分,意性如一”的境界,正是指通過樁功,將意念與身體機能高度融合,達到一種無需思考、一觸即發的靈敏狀態 。 三體式樁功的修煉,其效益是多方面的,它既是養生祛病之法,又是技擊實戰之基。 從養生的角度看,三體式通過特定的姿勢和呼吸,對全身的筋骨、關節、肌肉進行深度的調整與拉伸。其“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要求,能夠有效地調整脊柱,改善臟腑器官的位置與功能,所謂“調整五內”,即是指此。配合深長的呼吸,特別是橫膈膜的運動,能對內臟進行柔和的按摩,促進氣血循環與新陳代謝,對于許多慢性病癥都有著顯著的調理作用。 更為獨特的是形意拳“驚起四梢”的練法。所謂“四梢”,即發為血梢,舌為肉梢,指(趾)為筋梢,齒為骨梢。在站樁時,通過意念的激發,如“發欲沖冠、舌欲摧齒、甲欲透骨、齒欲斷筋”,可以極大地調動人體的精神與潛能。當“四梢齊”,則心神振奮,內勁自生,氣勢也隨之倍增。這種精神威力的培養,在實戰中能夠起到震懾對手、未觸先潰的效果,是制勝的重要因素。 從技擊的角度看,三體式樁功的深層應用體現在它為所有動態技術提供了堅實的能量基礎和結構支持。樁功所練就的“整勁”,是形意拳發力的核心。通過站樁,身體學會了如何將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腳、腿、腰、脊、肩、肘、手,層層傳遞并整合為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個過程,就是“力由根起,節節貫穿”。 三體式本身就是一個攻防兼備的“技擊之陣勢” 。它的結構穩定,便于發力,同時又蘊含著靈活的變化。從三體式這個靜態的“母式”出發,可以演化出形意拳的各種動態技法。例如,形意五行拳中的劈拳,其動作完成后的定式,就是一個標準的三體式 。可以說,劈拳就是三體式在運動中的展現,它將樁功中蘊含的上下力、開合力、擰裹力,通過步法的移動完整地釋放出來。而崩拳的迅猛穿透,則來源于樁功中練就的腰胯合一與丹田爆發力 。 從樁功到技擊的轉化,并非一個簡單的“從A動作到B動作”的機械過程,而是一種能力的遷移。樁功培養的是一種身體狀態和發力習慣。當練習者在樁功中體會到了周身一家的感覺,找到了勁力順達的路徑,那么在實戰中,無論面對何種情況,身體都能本能地、快速地組織起有效的攻防結構。對手的來力,會被我方穩固的樁架結構所化解和傳導;我方的發力,則能瞬間調動全身的力量,如山崩地裂般作用于一點。尚云祥先生一站,任人推不動、踹不倒,甚至能將發力踹擊者反彈出丈外,正是因為他的身體已經通過千錘百煉的樁功,化為一個反應靈敏、結構完整的能量體,任何外力都會觸發其整體的反彈力。這便是三體式樁功在技擊中的最高體現——不是一招一式的應用,而是將身體練成一個無時無刻不處于最佳攻防狀態的活的武器。 所以,形意拳的三體式樁功,遠非一個簡單的起始姿勢。它承載著拳術的哲學思想,內含著精微的身心要領,是連接養生與技擊的橋梁。它要求修煉者以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日復一日地去站、去體會,從外形的正,到內氣的通,再到意念的活,最終達到形、意、氣三者的高度統一。只有深入其中,方能真正理解為何前輩會說,站好了三體式,才算真正踏入了形意拳的大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