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在經濟周期波動的復雜背景下,企業與個人正面臨市場競爭加劇、轉型壓力凸顯、新趨勢層出不窮等多重挑戰。 本文結合華為、美的等標桿企業的實踐,深入探討企業與個人如何以價值創造為根基,通過效率優化、精準創新、組織升級等方式,抓住時代的新機遇。 1.定價策略:從“成本導向”到“用戶價值認同” 企業定價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跳出“成本定價”或“競爭定價”的傳統思維,讓用戶主動認可價格背后的價值。 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40年的粗放式增長中,多以“制造企業”自居,定價邏輯往往局限于“成本+利潤”或“比競爭對手低5%”,卻忽視了最關鍵的問題:“我給客戶帶來了什么獨特價值?” 以百果園“高定價引發爭議”為例,其董事長提出“教育消費者”的言論之所以引發熱議,根源在于未建立用戶對“高價水果”的價值認同。 沒有人愿意被教育,消費者的認知是自我提升的結果。 真正有效的定價需先錨定用戶心智。鉆石通過“愛情永恒”的價值敘事,讓消費者接受其高價——用戶先認同“愛情珍貴”,再接受“鉆石可證明愛情”,價格自然穩固。 不同市場的定價差異明顯。大眾市場需以性價比爭奪體量,比如美的主品牌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單位成本,而高端市場則需重構價值錨點。 美的推出高端品牌時,并非單純提價,而是通過場景創新和功能迭代,讓用戶感知“溢價部分對應真實價值”。 此外,美的還通過多品牌矩陣,如“東芝”“CLOMO”,規避主品牌“性價比”的心智束縛,為高端定位鋪路。 值得注意的是,毛利的本質是“客戶的離開成本”。毛利越高,客戶替代成本越高;毛利越低,企業越易陷入價格戰。 胡賽雄提醒:“中小企業切勿空談'低成本戰略’,低成本的前提是規模效應,而規模的根基是價值被認可。” 2.降本增效:資源的高效配置而非“粗暴收縮” 降本增效的核心是“資源最優利用”,而非盲目裁員或縮減投入。 美的因家電行業低毛利特性,形成了“極簡主義”的運營哲學——通過精簡流程降低組織內耗。 例如將內部匯報PPT限制在10頁內,甚至要求高管用口頭匯報替代PPT,減少“為美化工作而工作”的虛耗。 劉欣坦言:“美的的精簡是被逼出來的,若有50%以上的毛利率,或許不必如此嚴苛,但低毛利行業容不得浪費。” 但節約不等于匱乏。就像“騎自行車去酒吧,該省省該花花”,雖然美的在價值鏈優化上精打細算,比如縮短庫存周轉天數,卻在研發上每年投入超百億元。 華為則從另一角度詮釋降本,以“開源”帶動“增效”。 胡賽雄引用任正非的觀點:“企業要像劉翔的身體,通過'攝入能量—耗散能量’變得更強健。” 華為認為,真正的效率提升來自規模擴張——當企業做大后,固定成本被更多業務分攤,效率自然提升。 賺不到錢的企業沒資格談價格戰,低毛利企業更應通過價值提升轉向高毛利,而非在'地板價’上內卷。 華為通過全球化布局擴大市場規模,使研發成本、供應鏈成本被更大體量攤薄,而非單純壓縮開支。 同時,“該花的錢必須花到位”,華為在5G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最終形成技術壁壘。 3.銀發經濟:分層滿足需求,平衡商業與社會責任 銀發經濟的核心是打破“一刀切”思維,按老年群體的年齡、消費能力和需求分層布局。 60-70歲健康老人更傾向“積極老齡化”,需求集中在旅游,比如夕陽紅旅行團;社交,比如老年大學、合唱團;最后還有休閑,如候鳥式度假。80歲以上老人則更依賴康養服務,如醫療陪護、居家照料。 企業需避免“想當然”的產品設計。 例如,部分養老機構在高爾夫球場旁設點,卻忽視“能打高爾夫的老人更愿居家”的現實;一些品牌推出“老人鞋”時過度強調“防滑、助行”,反而被視為對活力老人的“年齡標簽化”,而另一些品牌以“正當午”命名,主打“活力老年”概念,反而更受歡迎。 劉欣提出“衣食住行康樂”六字框架:“衣、食、住、行”是基礎剛需,需保障品質與便捷;“康”(康養)與“樂”(精神愉悅)是增值點,需專業化服務支撐。 例如,某企業為白領家庭老人提供“封閉式服務社區”,配套24小時醫療團隊、興趣社團和智能監護設備,雖收費是普通養老院的2-3倍,但因解決子女“無法兼顧工作與照護”的痛點而持續盈利。 銀發經濟需兼顧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既要通過標準化服務降低成本,如連鎖化康養機構,也要避免盯著“老年人儲蓄多”的表象,而應通過信任建立長期關系。 若只想著從老人身上賺錢而忽視服務,最終會失去市場。 1.創新管理:從“顛覆幻想”到“組合式改善” 創新并非必須是“從零到一”的顛覆,更多是“從一到優”的組合與迭代。 胡賽雄坦言:“華為的多數創新是技術集成,而非原創突破。” 華為5G技術的領先,源于對通信領域現有技術的優化組合,而非發明全新原理。 關鍵在于讓研發人員貼近市場,“把厲害的人推到客戶前線”,確保技術創新貼合真實需求。 美的則通過“分階段試錯”機制控制創新風險:探索期允許高容錯,如孵化智能家居新品時不強制短期盈利;擴張期嚴格考核,如成熟產品需達到預設銷量;收縮期則要果斷止損。 疫情期間,美的跟風推出空氣炸鍋、酸奶機等900多個SKU,后因缺乏長期價值,全部砍掉。 其止損標準基于“四個價值”: 市場價值(是否帶來客戶增長); 財務價值(是否帶來營收利潤); 戰略價值(是否助力長期轉型); 組織價值(是否沉淀組織能力)。 創新有兩大心理學陷阱:一是“不敢輸就贏不了”,華為堅持“有糧倉才開辟第二戰場”,用主業利潤支撐新業務試錯;二是“沉沒成本干擾決策”,許多企業因“已投入太多”而繼續錯配資源,最終損失更大。 創新要像華為的“壓強原則”,在關鍵機會點集中資源,而非遍地開花。 2.數字化轉型:場景為基,人機共生 AI與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場景落地”,而非技術堆砌。AI若沒有具體場景,就像革命沒有根據地,難以生存。 某連鎖餐飲企業用AI監控后廚操作,通過圖像識別及時預警違規行為,如未戴口罩、食材過期,以替代人工巡檢的低效與疏漏。 華為則在海外基站維護中引入AI預測性維護,通過設備數據建模提前發現故障,降低停機風險。 美的的數字化轉型聚焦“人”的改變。“技術再好,人不配合也落地不了。” 美的在推進數字化時,通過“五個臺階”的逐步推動來培養和提升團隊能力:從基礎數據采集,到流程數字化,再到業務數字化,最終實現決策智能化。 美的T+3模式通過數字化進一步深化“以銷定產”,庫存周轉天數從45天降至12天以內,但這一成果的前提是業務部門與IT部門的深度協同。 對于個人而言,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與機器共生”。 AI替代的是工具層(如重復性操作),但替代不了意義層(如需求洞察、戰略設計)。 美的數字化加大AI投入,可實時掌握十幾萬家終端門店數據,但做市場洞察和制定營銷策略仍需人結合市場趨勢做最終判斷。 1.企業出海:先判“要不要”與“能不能” 企業出海需先明確兩個問題:“要不要出海”和“能不能出海”。 華為出海歷經四個階段:從“產品出口”到“本地化生產”,再到“全球研發”,最終實現“全球運營”,其核心是“中方核心團隊掌控+本地化協作”,確保戰略落地與文化適應平衡。 出海不能迷信'以夷制夷’,海外核心團隊需與總部緊密聯動,否則易被本地化團隊'反制’。 美的在初期是通過為跨過公司代工走出去,之后不斷加大與國際家電巨頭的合作,等到自身實力強大后,則通過收購加速全球化。 比如2016年通過收購日本東芝家電獲得技術與渠道,收購德國庫卡切入工業機器人領域,快速突破歐美市場準入壁壘。 劉欣強調:“出海不是把產品搬過去,而是融入當地運營。”例如,美的在東南亞市場推出適配當地市場的家電,在歐美則強調品質和環保認證,均是本地化的具體實踐。 中小企業出海的最優路徑是“跟隨客戶”。 若客戶在海外設廠,可同步配套服務,降低開拓風險。若暫無現成客戶,需明確目標市場避免“全球撒網”。 2.個人出海:三層能力支撐長期發展 個人隨企業出海需具備三層能力: 基礎能力:語言、自我管理。 職業競爭力:國內經驗的可復制性。 文化適應力:本地化融入。 以華為員工為例,在國內跑通業務模式后,再到哈薩克斯坦、東南亞復制,成功概率更高。沒有國內積淀,海外更難立足。 文化適應力不止于語言,更在于構建本地社會網絡。海外員工需理解當地商業習俗,比如中東的齋月節奏,參與社區活動,避免局限于“華人圈”。 對于職場人而言,高端人才在全球市場均稀缺,中國企業中高層崗位常年缺人,若能通過系統思維和實戰能力晉升,出海會更具競爭力。 1.企業文化與激勵:物質與精神的協同 激勵需與企業文化深度綁定。美的以“結果導向”為核心,獎金分配直接與業績掛鉤。 超額完成目標者多則可獲3-5倍獎金,未達標者零激勵,晉升則完全看貢獻而非資歷。 在獎金與業績掛鉤的基礎上,劉欣指出:“'重用誰’比'發多少錢’更能激勵人——員工因被晉升而獲得的成就感,勝過單一的物質獎勵,也更能體現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需“言行一致”,若“說一套做一套”,激勵機制會徹底失效。 2.個人能力提升:系統思維與實戰導向 高階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系統思維”。胡賽雄在《管理的力量》中強調:“任何事情都處于系統中,脫離結構談問題,只會頭痛醫頭。” 華為高管在制定戰略時,需同步考慮組織、人才、資源的匹配,避免“戰略懸空”。他建議職場人:“學習的本質是找關系,先理解事物所處的系統,再分析關聯。” 劉欣則強調“實戰成長”。美的通過“領任務、做項目”培養人才,例如讓后備干部真正上手,在主導區域市場開拓、解決庫存積壓、渠道沖突等實際問題中提升能力。 “企業不是學校,實戰是最好的培訓。” 能力強的人永遠“挑企業”,而能力弱的人總覺得“就業難”,核心差異在于是否能在實戰中沉淀硬技能與軟技能。 對于個人而言,穿越周期的關鍵是“不可替代性”。 職場人與其焦慮環境,不如打磨'打通關’的能力——真正的高手,在哪都有機會。 穿越經濟周期的核心,在于以價值創造為錨點,通過效率優化夯實基礎,以創新與數字化突破增長瓶頸,借全球化拓展空間,最終依靠組織與個人的協同成長實現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定價、降本,還是創新、出海,都需回歸“用戶價值”與“實事求是”——前者決定市場能否接受,后者決定執行能否落地。 對于個人而言,系統思維、實戰能力與適應力,將是應對不確定性的“壓艙石”。 ![]() |
|
來自: 贏rjtyhxzflwzs > 《標準文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