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貧窮的乞丐,他每天出門乞討,都會把剩余的糧食存進糧倉里,心想著總有一天自己會擺脫要飯的命運。然而,辛苦的攢了幾年的糧食后,他發現糧倉里的糧食還是那么少,他百思不得其解,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第一幕:糧倉疑云 寒冬臘月,北風卷著雪粒子敲打在破廟的窗欞上。乞丐王福蜷縮在稻草堆里,懷里緊抱著褪色的布袋——這是他今日討得的半塊餿饅頭和三把陳米。自從五年前在城隍廟立下存糧的宏愿,他每日都將討來的余糧存入村東頭的廢棄糧倉,即便最困頓時也未動過分毫。 ![]() "吱呀——"糧倉斑駁的木門在深夜發出刺耳的呻吟。王福屏息躲在梁柱后,月光透過窗欞將他的影子拉得細長。忽然,墻角窸窣聲響起,一只灰毛老鼠正啃食著谷粒,月光照見它油光水滑的皮毛。 "畜生!富人糧倉堆滿谷物你不去,偏要糟蹋我的血汗!"王福抄起木棍沖出,老鼠卻直立起身,前爪叉腰道:"你這憨漢,可知命里只有八斗米?"說罷化作青煙消散,只留下一串銀鈴般的笑聲在梁間回蕩。 第二幕:西行漫記 次日晨光微露,王福背著褪色的布袋踏上官道。行至第三日,暮色中見得竹籬茅舍炊煙裊裊,便上前叩門。門開處走出位錦袍老者,正是隱居的趙員外。聽聞王福要往西天問佛,老人渾濁的眼中泛起異彩:"小女年方二十六,聰慧明理,卻至今不能言語。若能得問天機……"說罷解下腰間玉佩,"此物可換得三問。" ![]() 王福接過玉佩,忽聞檐下銅鈴輕響。抬頭見老槐樹上斜倚著個灰袍和尚,手中禪杖泛著幽藍光澤。"施主留步。"和尚飄然而下,"貧僧在此等候有緣人。"原來這禪杖乃東海寒鐵所鑄,杖頭嵌著定海珠,可喚甘霖。只是五百年修行,始終差那臨門一腳。 行至渡口,江水滔滔。王福正望水興嘆,忽見碧波翻涌,一只磨盤大的龜首探出水面。老龜背甲紋路如星圖,每塊鱗片都似蘊含天地至理。"小友可愿捎帶老朽?"龜背上,王福摸著溫涼的甲殼,聽老龜訴說千年修行的孤寂。 第三幕:靈山問禪 九九八十一日后,王福終于望見靈山金頂。佛祖端坐蓮臺,周身祥云繚繞。"你且問來。"王福正待開口,忽見佛祖身側站著三個虛影——正是趙員外、老和尚與老龜。他心頭一震,將三人的問題次第道來。 ![]() 佛祖拈花微笑:"老龜背甲藏有二十四顆定海珠,此乃龍族至寶。不舍貪念,如何化龍?"言罷輕彈指,龜甲裂開道道金紋。又轉向老和尚:"你杖頭定海珠可喚甘霖,卻執著于'我執',如何證得大道?"最后指著員外:"令愛命定之人已至,何須多言?" 第四幕:因果輪回 歸途重逢老龜時,但見它正在淺灘掙扎。王福取出佛祖所賜的檀木盒,二十四顆明珠映著月光流轉。老龜長嘆一聲,甲殼片片剝落,露出底下金鱗。剎那間風云變色,江水倒卷,一條金龍騰空而起。 山寺中,老和尚聽完佛祖開示,忽然將禪杖插入石階。但見清泉汩汩,竟在石階上刻出"放下"二字。禪杖化作青煙消散,老和尚足下生云,朝靈山方向合掌禮拜。 趙府門前,王福取出玉佩。忽聞環佩叮當,繡樓窗棩輕啟,少女探出頭來:"恩公可是要討碗水喝?"這一聲清啼如黃鶯出谷,驚得檐下麻雀撲棱棱飛起。趙員外顫巍巍奔出,但見女兒朱唇微啟,正與王福談笑風生。 ![]() 十年后,王福在趙府后院教女兒讀書。當年那個破布袋依舊掛在檐下,只是里面裝的不再是陳米,而是二十四顆定海珠。老龜——如今該稱金龍了——偶爾會化作青衫書生來訪,老和尚的禪杖則成了山寺的鎮寺之寶。 某個春夜,王福獨坐糧倉舊址。月光下,當年那只灰鼠又出現了。只是這次它化作白衣書生,拱手道:"恭喜施主勘破'命里八斗'之謎。可知這糧倉本就是龍王試心之所?"說罷大笑而去,留下一地月光如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