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興,元末江淮地區義軍“紅巾軍”領袖,大明王朝奠基人,也是明朝第一個異姓王,享受大明歷代君王的香火供奉。 除上述身份之外,郭子興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岳丈。 在朱元璋微末之時,郭子興就已經觀察出他的潛力,將他收為義子并把養女馬氏嫁給朱元璋。 郭子興是朱元璋的伯樂,也是大明王朝的奠基者,為何史書上對他只有寥寥幾筆,便再無贅言了呢? 郭子興出生于元朝末年,元末吏治混亂,朝中官員文不思政,武不思戰,國力急速衰退。 末代君王元順帝只知道吃喝玩樂,一味沉溺在酒池肉林中,根本感受不到天下已經危機四伏;朝臣們只顧爭權奪利,根本看不到百姓孤苦無依,只知道一味地催收賦稅。 真可謂是官員腦滿腸肥,百姓苦不堪言。 禍不單行,福無雙至。 人禍和天災往往相攜而至,層層危機疊加之下,百姓們幾乎沒有活路可言。 當時各地普遍災情都很嚴重,有的地方土地干旱,幾個月才下一次雨。長期的干旱讓各地的糧食緊缺,物價飛漲。 富戶們還有往年的余糧支撐,百姓們就不得不靠賣兒鬻女來維持生活。 就算百姓們為了活著已經拼盡全力,也每天餓死的人數依然只增不減。 郭子興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幸運的是郭子興家中富裕,雖不能給他提供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算衣食無缺。 郭子興從小心懷大義,面對元末吃人的世道,他心中很是不滿,決定游歷四方尋找救國之道。 在四處游歷的過程中,他看到了百姓生存的不易,也堅定了內心想要改變這個世道的想法。 就在黔首日子過得艱難之時,黃河決堤,數萬百姓無家可歸。 面對災情,朝廷理應派人賑濟,可高高在上的官員們無視了百姓的哀號。 他們想的不是如何救濟百姓,而是征發民夫用血肉之軀來抵抗天災。據史書記載當時共征集民夫26萬人,幾乎抽空了好幾個地方的壯勞力。 元末年間,到處缺衣少食、整體醫療環境落后,民夫一旦被征召幾乎不可能生還。 面對朝廷無止境地征召民夫,終于有人忍無可忍,白蓮教創始人韓山童決定揭竿而起。 韓山童要起義絕非一時沖動,他做足了準備。 他善于謀算人心,利用百姓對傳說的敬畏,讓人散布流言:“莫道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韓山童等流言一經傳開之時,便讓人提前將獨眼石人在河道中布置好。 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之后,韓山童就等著不明真相的民夫將石人挖出來,自然會有人傳播這是上天的警示。 事實果然如此,百姓們對韓山童信任不已。 面對百姓們的追捧,韓山童當仁不讓地接下了義軍首領的位置。 為了師出有名,韓山童還以宋徽宗的后人自稱。 公元1351年,在做了充足的準備之后,韓山童和劉福通在河北起義,號稱“紅巾軍”。 幾乎是同一時間,郭子興也在家鄉聯合了孫德崖等人集中起義,并攻下了濠州城。 自此,元末的百姓反抗逐漸拉開了帷幕。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籍鳳陽。 朱氏一族從祖上開始就是老實巴交的農民,跟造反完全沒有關系。 奈何世道混亂,朱家無法做到獨善其身。 元順帝金口一開想要增加賦稅,各層官吏便層層加碼到地方,龐大的數額足以將百姓壓垮。 朱家就是如此,年景不好沒錢交稅,官府不想著寬宥,反而還拿走了朱五四來年的稻種。 種子是農戶的命根子,沒有了種子哪里能收獲糧食呢? 朱五四苦苦哀求小吏將種子放下,可無人理會他,氣得他口吐鮮血。 朱五四眼看命不久矣,便叮囑兒子朱重八趕緊逃出鳳陽,或許還能有條活路。 他終究還是沒挺過去,很快便和妻子自盡身亡了。 朱重八在父母去后,只用兩張草席草草安葬了父母,便匆匆來到皇覺寺還愿。 皇覺寺的日子很苦,可好歹還算有口飯吃。 朱重八在皇覺寺住了一段時間后,寺里的老和尚想要收他做弟子,沒想到燙戒疤的時候始終無法成功。 老和尚覺得朱重八和佛法無緣,便將他逐出了皇覺寺。 朱重八無奈,只好成了個游僧,四處化緣游歷。 一日,在游歷過程中,偶然得知了個讓他振奮不已的消息,兒時伙伴湯和在郭子興的“紅巾軍”中當了個小頭目。 朱重八當即決定前去投奔湯和,一番輾轉之后,朱重八順利加入了“紅巾軍”。 “紅巾軍”中也并非一派祥和,而是內部傾軋嚴重,爭權奪利無處不在。 朱重八在加入“紅巾軍”之前長期混跡在社會底層,乞丐、游僧的經歷讓他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復雜的關系。 他遵循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原則,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不顧生死,在生活中盡量低調,不引人注目。 朱重八屢立戰功的消息很快傳入郭子興的耳中,郭子興很高興猛將的加入。 郭子興為了交好朱重八,將朱重八收為義子,進一步拉進關系。 郭子興還通過姻親將朱重八牢牢和他綁在一起,他將養女馬氏嫁給朱重八,成親之時把朱重八更名為朱元璋。 朱元璋此名寄托了郭子興對女婿真摯的祝福,希望他能前程似錦。 朱元璋和馬氏成親之后,兩人相敬如賓,日子過得很幸福。 一時之間,朱元璋和馬氏的愛情傳為了佳話。 郭子興看人很準,朱元璋雖身在微末,可不影響郭子興對他未來的期許。 將朱元璋收為女婿,這是郭子興一生做得最成功的投資。 朱元璋在娶了馬氏之后,和郭子興的關系更加親近起來。 郭子興相當信任朱元璋,連性命都愿意托付給朱元璋。 郭子興和孫德崖一直頗有矛盾,明面上不好動手,就讓手下人秘密抓來郭子興,準備一刀了結了郭子興。 郭夫人知道之后,趕忙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也并未讓人失望,不顧性命地救下了郭子興。 朱元璋救下郭子興之后,在義軍中聲名的威望也有了極大的提升,在郭子興心中地位也越發重要起來。 隨著朱元璋的聲望水漲船高,郭子興對朱元璋的感情開始微妙了起來。 他本來就不是心胸寬廣之人,面對功高震主的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猜忌。 朱元璋曾做過乞丐,對郭子興的變化很是清楚。 郭子興對他有提攜之恩,可他又不想每天生活在猜忌之中,便決心離開,重新招募兵馬。 朱元璋來到家鄉招募人手,不到十天的時間,朱元璋就招募了幾百人。 在這次大規模的招募中,朱元璋組成了屬于他的班底。 他招募到的徐達、湯和等無一不是大明開國功臣。 隨著朱元璋攻打城池的增多,手下的兵馬也不斷增多。正當朱元璋想要做大做強之時,郭子興因受不了孫德崖等人的排擠,選擇投奔于他。 郭子興是朱元璋的岳父,更是義軍的前輩,朱元璋直接將他辛苦募集的士兵拱手相讓。 朱元璋重新從首領變成了一員大將,郭子興剛開始很感激朱元璋。 可升米恩,斗米仇。朱元璋在義軍中聲望太高,這對郭子興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便拼命打壓朱元璋。 郭子興在嫉妒心作祟之下,竟然放任郭天敘羅織罪名將朱元璋關押起來。 郭天敘得計劃很好,想要活活餓死朱元璋,唯一漏算的就是情根深種的馬氏。 馬氏為了能將食物帶進去,不惜將滾燙的燒餅放在胸口小心翼翼地護著,如此大費周章才給朱元璋送去了可以活命的食物。 幸好有了馬氏送來的吃食,朱元璋才得以活了下來。 朱元璋最終還是被郭子興放了出來,郭天敘也遭到了嚴厲地斥責。 朱元璋雖被安然無恙地放了出來,之后他們也都默契地沒有再提。可隔閡終究還是形成了,兩人的關系終究不能恢復如初。 郭子興嫉賢妒能,才華有限,能成為義軍首領完全是時事造就英雄。 可他的小肚雞腸也就注定了他走不遠。 郭子興權力心很重,可偏偏在義軍五人組中他最不受人重視,在戰亂頻繁的情況之下,郭子興只能抑郁而終。 郭子興能在風起云涌的元末奪得一席之地,是有真本事的。可郭子興的后代,完全就是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享福。 郭天敘沒什么才能還妄想壓朱元璋一頭,他利用韓林兒來給朱元璋施壓,占據了主帥的位置,將朱元璋這個實際首領排擠到了后面。 可郭天敘忽略了這支隊伍是朱元璋一手拉起來的,朱元璋在其中的地位是無可匹敵的。 朱元璋不愿意背上忘恩負義的名頭,決定先忍下這口氣。郭家兄弟要是懂得見好就收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可郭氏兄弟偏偏自大又張狂,朱元璋明面上不能動手,借刀殺人卻很容易。 在進攻吉慶的時候,他利用陳業叛亂借刀殺人,將郭天敘、張天佑兩人鏟除。 次年,朱元璋又尋找理由將郭子興次子郭天爵賜死。 郭子興死后不到兩年的時間,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都被朱元璋除掉。 有人說,朱元璋忘恩負義。 朱元璋能在郭子興被狼狽趕出之時,將手中權力交出,證明他并非戀棧權位之人。 朱元璋對郭家兄弟已經足夠寬容,能讓他們蹦跶這么久,完全是看在郭子興的面子上。 郭氏兄弟用生命告訴我們,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否則必受其害。 郭氏兄弟死后,朱元璋成了“紅巾軍”得實際掌權者。 朱元璋這才真正發揮他的才華,他帶領著軍隊征戰四方,最終打敗了所有諸侯,一統天下。 他開啟了大明兩百多年的輝煌歷史。 朱元璋開國之后,冊封嫡妻馬氏為皇后,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岳父為滁陽王。 滁陽王氏大明第一個異姓王,朱元璋命人給郭子興修建了寺廟還設置了守墓人,對郭子興的身后事相當重視。 郭子興沒有后代,朱元璋便讓郭子興享受大明歷代君王的祭祀,也算是還了郭子興的知遇之恩。 朱元璋在歷代開國創始人中可謂是地位最低,得國最正。 他讀書不多,可他尊重讀書人從諫如流,堅定地執行“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得政策,最終在一眾實力強勁的對手中脫穎而出。 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朱元璋,他每天都會面對漫山遍野的嘲諷與懷疑,朱元璋憑借強大的毅力堅持下來了。 也許,朱元璋在對抗義軍的時候,曾經無數次想過如果失敗了怎么辦? 可他從未想過放棄,他只管拼搏,只要拼盡全力,就一定會柳暗花明,絕處逢生! 永不放棄是朱元璋獲得成功的秘訣。 朱元璋能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最初靠的是郭子興的識人之明。 沒有郭子興這個伯樂,朱元璋這匹千里馬也將無法真正展現才華。 在度過了剛開始的蜜月期之后,郭子興面對越來越強大的朱元璋開始了忌憚、打壓,最終導致朱元璋的反彈。 郭子興死后,他的兩個兒子均沒有逃過朱元璋的算計,全部丟了性命。 郭子興兩子均死,幾乎等于絕嗣。 朱元璋誅殺郭子興后代與其說是爭權奪利,不如說是自保。 郭氏兄弟為了自身的地位和榮華一直在排擠朱元璋,一度還想要了朱元璋的性命。 朱元璋不過是被動還擊,郭氏兄弟技不如人,也只能認輸。 權力之爭從來沒有溫情脈脈,有的只是刀光劍影。郭氏兄弟的慘劇警示世人,沒有金剛鉆,千萬別攬瓷器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