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同事總把自己的活兒推給你,你不好意思拒絕,結果累得半死還落不著好;朋友找你借錢,你明明自己手頭也緊,還是咬牙借了,對方卻遲遲不還,你還不敢催。 為啥會這樣? 說白了,就是太“軟”了,缺少那么點攻擊性。 與人相處久了就能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帶著股“不好惹”的勁兒。 這攻擊性可不是讓你去欺負人、耍橫,而是懂得保護自己的邊界,捍衛自己的權益。 就像刺猬,平時看著溫順,一旦受到侵犯,那尖刺可不含糊。 別人對你的態度,真就是你慣出來的。 你總是妥協、退讓,別人就會覺得你好說話,變本加厲地占你便宜。 就像在談判桌上,你一讓再讓,對方只會覺得你還有讓步空間,不斷壓低你的底線。 那這攻擊性咋培養呢? 首先,得明確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哪些事能忍,哪些事絕對不行,心里得有桿秤。 當別人觸碰你的底線時,別猶豫,果斷表達不滿。 語氣可以平和,但態度必須堅定。 比如同事再推活兒給你,你可以說:“我這兒手頭事兒也多,實在忙不過來,你自己想想辦法吧。” 厲害的人不是沒脾氣,而是把脾氣用在了該用的地方。 他們不會隨便發火,但也不會讓人隨意拿捏。 畢竟,你都不珍惜自己,還指望別人珍惜你嗎? 1、普通人一輩子都看不透的3個社會真相。 第一,人人平等?不過是句漂亮的空話。 從小就聽“人人平等”這句話,學校里老師講,電視上也天天播。 可真到了社會上,你就會發現,這不過是一句漂亮的空話。 有個朋友,一次公司開重要會議,邀請了不少合作方和領導。 會議開始前,安排座位可講究了。 那些大領導、重要客戶,都被安排在最前面、最中間的位置,而像他這種普通員工,只能坐在角落里。 名字順序也是,按職位高低排得明明白白。 朋友當時就跟我吐槽:“說好的人人平等呢?這不就是明擺著按地位來嘛!” 還有一次,他參加一個行業研討會。 會上有發言環節,那些職位高的人,一個個都搶著發言,說得頭頭是道。 而像他這種小透明,就算有想法,也沒人給他機會。 散會后,大家圍在一起交流,那些領導身邊總是圍滿了人,而他就只能遠遠地看著。 其實啊,這就是現實。 在稍微正式點的場合,不管是名字順序,還是吃飯的座位,都是按照職位排的。 大家心里都清楚,所謂的平等就是用來忽悠人的。 就像那句話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span> 不能活在自己編織的平等美夢里,得認清這個現實。 只有認清了,才不會抱怨社會不公,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爭取有一天也能坐在那個“好位置”上。 第二,面子是自己掙的,不是別人給的。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边@句話真是把現實的殘酷說得淋漓盡致。 我有個親戚,以前家里窮,在村里走路都抬不起頭。 每次村里有什么活動,別人都不怎么搭理他。 有一次,村里組織聚會,他熱情地跟大家打招呼,可很多人只是敷衍地回應一下,然后就轉身跟別人聊天去了。 他當時心里特別難受,跟我說:“我咋就這么沒面子呢?” 后來,他出去打工做彈簧,經過多年的努力,賺了不少錢,還開了自己的小工廠。 再回村里的時候,那待遇可就不一樣了。 村里的人見了他都笑臉相迎,主動跟他打招呼,還邀請他去家里吃飯。 那些以前對他愛答不理的人,現在也總是找他幫忙,說盡了好話。 他跟我說:“現在我才明白,面子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掙出來的。當你弱小的時候,根本不會有人把你放在眼里。別人對你的笑臉,是因為你'有用’,而不是你人好?!?/span> 想想也是,在這個現實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很忙,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當你沒有價值的時候,別人為什么要給你面子呢? 所以啊,不要總是抱怨別人不給自己面子,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面子自然就來了。 第三,別指望別人幫你,要指望別人需要你。 “在這個世上,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這句話聽起來很殘酷,但卻是事實。 有個同事,以前在工作上遇到困難,總是指望別人能幫他一把。 有一次,他負責一個重要項目,結果在關鍵環節出了問題。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同事幫忙,可那些同事要么說自己忙,沒時間;要么就說自己不懂,幫不上忙。 最后,他只能自己熬夜加班,好不容易才把問題解決。 經過這件事,他明白了,不要指望別人幫助你,要指望別人需要你。 從那以后,他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公司里的技術骨干。 現在,公司里有什么難題,大家都第一個想到他。 他也因此得到了領導的重視和同事的尊重。 他還跟我說:“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說的話,做的事,都帶有自己的目的性。如果不加分辨,只能被人家帶到溝里去。只有讓自己變得強大,讓別人需要你,你才能在這個社會立足?!?/span> 確實如此,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2、明確自己要啥。 在社交中,好多人都是稀里糊涂地入場,又暈頭轉向地離場,為啥? 就是因為沒搞清楚自己到底要啥,從這段關系里能得到啥。 一定得明白,社交不是千篇一律的。 不是每個人社交都是沖著實實在在的利益去的,精神層面的滿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就好比有人參加興趣小組,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聊聊天、做做活動,圖的就是個開心,能舒緩平時的壓力,這就是精神需求。 要是這時候還老想著能從這群里撈到啥實際好處,那這社交就變味了,自己也累得慌。 反過來,要是你社交是為了拓展人脈,獲取資源,給自己在工作或者生意上鋪路,那就得把情緒收一收,別動不動就因為別人一句話、一個舉動而生氣或者激動。 得理性分析,這個人能給我帶來啥,我該怎么和他相處才能實現我的目標。 其實啊,不光是社交,做任何事都得有個主次之分。 就像蓋房子,得先把地基打牢,這是主要矛盾,等地基穩了,再去考慮裝修這些次要矛盾。 要是蓋房的時候,一會兒操心地基,一會兒又糾結窗簾選啥顏色,那這房子指定蓋不好。 社交也是一樣,先明確自己的主要目的,是求精神滿足,還是圖實際利益,然后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解決主要矛盾。 別胡子眉毛一把抓,啥都想要,最后往往是啥都得不到,還把自己累得夠嗆。 所以啊,先給自己把把脈,想清楚要啥,這樣才能在社交場里游刃有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