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AirSim、無人機仿真、自動駕駛模擬、PX4、ArduPilot、飛控協議、物理建模、RL訓練、微軟開源、仿真平臺對比
摘要
AirSim 是由微軟開源的跨平臺仿真環境,專為無人機(UAV)與自動駕駛車輛提供高保真物理建模、氣候模擬和感知傳感器支持。平臺集成 Unreal Engine 圖形引擎,具備真實光照、風場、雨雪等天氣系統,廣泛應用于視覺導航、路徑規劃、強化學習等任務。其支持 PX4 與 ArduPilot 等主流飛控協議,可直接對接實際飛控硬件,實現從仿真到實機的平滑遷移。此外,AirSim 提供完備的 Python 與 C++ API,并兼容 TensorFlow、PyTorch 等深度學習訓練框架,是當前學術研究與工業實驗中常用的高質量仿真平臺之一。本文將圍繞架構解析、控制接口、傳感器機制與典型實戰案例展開系統分析。
目錄
- 項目背景與平臺定位:從仿真驗證到實機部署的橋梁
- 核心架構與模塊拆解:環境建模、物理引擎與接口體系
- 飛控協議對接機制:PX4、ArduPilot 實機兼容路徑
- 多模態傳感器建模與真實感輸出機制
- 強化學習與深度感知任務中的訓練流程實戰
- Python/C++ API 設計與跨平臺接入方式
- 典型使用場景:視覺導航、路徑規劃與規避測試
- 仿真平臺對比分析(與 Isaac Sim、CARLA、Genesis 等)
- 工程落地案例:從校園實驗到企業無人機測試閉環
- 開發者生態與未來路線圖解析
第 1 章:項目背景與平臺定位:從仿真驗證到實機部署的橋梁
項目地址:https://github.com/microsoft/AirSim
AirSim 由 Microsoft Research 開發,初衷是為 AI 研究者與機器人工程團隊提供一個高度還原物理現實的仿真環境,尤其聚焦在自主無人系統的感知-控制-反饋閉環測試。在多數傳統無人機或自動駕駛仿真平臺中,物理建模粗糙、環境單一、飛控協議割裂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從仿真到真實世界的遷移效果。AirSim 則試圖通過如下三方面突破:
- 真實物理建模:采用自研物理模型與 Unreal Engine 物理系統結合,支持空氣阻力、風速擾動、動力反應延遲等建模;
- 跨平臺控制兼容性:支持 PX4、ArduPilot 等主流飛控協議,可直接連接實機完成遙控信號模擬與 HITL(Hardware-in-the-loop)測試;
- 完整視覺/激光/IMU 傳感器建模:可輸出 RGB、深度圖、分割圖等多模態傳感器數據,便于用于視覺任務與 SLAM 訓練。
AirSim 自 2017 年開源以來,已被斯坦福、清華、CMU 等多所高校采用于視覺導航與控制系統研究,同時在多家無人機企業與自動駕駛公司中應用于產品仿真驗證流程。平臺同時適配 Windows 與 Ubuntu,支持 Python 與 C++ 雙接口編程,具備良好的工業與科研雙向落地基礎。
第 2 章:核心架構與模塊拆解:環境建模、物理引擎與接口體系
AirSim 的底層架構融合了 Unreal Engine 的圖形與場景渲染能力與獨立的仿真物理控制模塊,整體邏輯劃分為三個核心層級:
2.1 環境建模層(Rendering & Simulation Environment)
該層基于 Unreal Engine 實現真實感的地形、建筑、光照與天氣建模,具有以下關鍵特性:
- 支持自定義場景導入,適配城市街道、草原、森林等典型無人系統任務環境;
- 提供高度可調節的天氣控制器,包括云層濃度、光照強度、降雨降雪等級、風向風速等參數;
- 可導入第三方模型資源(如 SketchUp、Blender 輸出)作為障礙物、動態行人、路障等;
通過 settings.json
文件用戶可快速配置環境參數與初始狀態:
{
'SettingsVersion': 1.2,
'SimMode': 'Multirotor',
'Weather': {
'Enabled': true,
'Rain': 0.5,
'RoadWetness': 0.3,
'Wind': 0.2
}
}
2.2 仿真物理層(Physics & Vehicle Modeling)
AirSim 內置的飛行器動力學仿真器支持從動力學積分、陀螺儀誤差模擬到空氣阻力控制等多層次的建模能力,具體支持如下:
- 多旋翼(Multirotor)仿真:可配置四旋翼、六旋翼飛行器結構參數(重量、轉動慣量、推力響應系數等);
- 自動駕駛車輛模型(Car Mode):支持 Ackermann 控制模型,仿真輪胎摩擦、剎車響應、轉向動力學;
- 傳感器響應模型:IMU 噪聲、GPS 漂移、攝像頭曝光誤差等都可通過參數文件注入,確保仿真數據接近真實場景采集分布;
- 可視化調試工具:提供 GUI 狀態展示與軌跡圖層,便于開發者在仿真過程中定位系統響應異常;
用戶可通過 YAML/JSON 文件配置飛行器動力響應系數與傳感器參數,也可在 Python 側通過 API 進行運行時修改與熱更新。
2.3 接口通信層(API Layer)
AirSim 提供了完整的客戶端 API 系統,通過 RPC(遠程過程調用)機制連接仿真實例與外部控制端。核心支持能力包括:
- 控制指令發布(如
moveToPositionAsync()
、takeoffAsync()
); - 狀態讀?。ǐ@取位姿、速度、傳感器數據等);
- 仿真控制(重置、暫停、環境切換);
- 數據采集(圖像流、IMU/GPS 記錄、事件日志);
Python 示例調用如下:
import airsim
client = airsim.MultirotorClient()
client.confirmConnection()
client.enableApiControl(True)
client.armDisarm(True)
client.takeoffAsync().join()
client.moveToPositionAsync(10, 10, -5, 5).join()
該通信架構可部署在本地進程、Docker 容器或遠程服務器中,支持分布式訓練系統與邊緣計算平臺對接使用。通過這一分層結構,AirSim 實現了從場景建模、物理行為到通信控制的解耦,并為無人系統的控制算法研發提供了標準化仿真接口體系。
第 3 章:飛控協議對接機制:PX4、ArduPilot 實機兼容路徑
AirSim 的一項關鍵工程能力在于其對主流飛控系統的兼容與對接能力,尤其是對 PX4 和 ArduPilot 兩大開源飛控協議的支持,允許仿真控制系統與實際無人機的飛控軟件進行聯動,從而實現 HITL(Hardware-in-the-loop)測試與控制器遷移。
3.1 PX4 仿真集成
PX4 是當前最主流的開源飛控系統之一,AirSim 提供與其原生 MAVLink 協議對接機制,支持 SITL(Software-in-the-loop)與 HITL 模式:
- 在 PX4 仿真模式下,AirSim 通過 UDP 與 PX4 模擬器通信;
- 使用
PX4Firmware
中的 gazebo_airsim_bridge
實現狀態同步與控制信號回傳; - 可自定義飛行模式(如 Offboard、Position、Manual 等)進行不同場景控制測試;
- PX4 控制器可部署于 NuttX、QEMU 或 Pixhawk 實體硬件板上,與 AirSim 構成閉環控制回路;
配置示例(AirSim 設置):
'Vehicles': {
'PX4Multirotor': {
'VehicleType': 'PX4Multirotor',
'UseSerial': false,
'LocalHostIp': '127.0.0.1',
'UdpIp': '127.0.0.1',
'UdpPort': 14560,
'ControlIp': '127.0.0.1',
'ControlPort': 14556
}
}
此配置使得 PX4 軟件模擬器與 AirSim 的無人機模型建立雙向控制通道,形成高仿真的飛控閉環驗證環境。
3.2 ArduPilot 對接路徑
ArduPilot 作為另一大主流開源飛控系統,也可與 AirSim 對接。雖然官方支持程度略弱于 PX4,但通過 ArduCopter 的 SITL 模式與 MAVProxy 路由,依然可以實現如下流程:
- 啟動 ArduCopter 的 SITL 模擬器,監聽 MAVLink;
- 配置 MAVProxy 將仿真信息轉發至 AirSim;
- 使用
sim_vehicle.py
啟動飛控端,AirSim 作為視覺與物理反饋平臺; - 可在 Mission Planner 等地面站工具中實時查看飛行狀態與軌跡;
此模式可實現對 ArduPilot 自定義控制算法(如 RTL、Guided 模式)的預驗證,適用于驗證路徑規劃、姿態控制與穩定性算法。
通過對 PX4 和 ArduPilot 的深度支持,AirSim 不僅滿足 AI 模型級驗證,更成為飛控工程師開發、調試與驗證新一代控制器的重要工具鏈組件。
第 4 章:多模態傳感器建模與真實感輸出機制
為了支持從感知到決策的完整無人系統訓練鏈條,AirSim 內置了完整的多模態傳感器建??蚣?,涵蓋圖像、深度、IMU、GPS、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并允許用戶自由配置傳感器參數、位置與輸出格式。
4.1 圖像傳感器建模能力
AirSim 提供多通道圖像傳感器接口,支持輸出:
- RGB 圖像(Scene):仿真真實相機視覺輸入;
- 深度圖(Depth):支持三種模式(Perspective、Planar、VisDepth);
- 分割圖(Segmentation):適用于語義分割與對象檢測訓練;
- 紅外圖(Infrared)(實驗功能):模擬低光場景成像;
- 光流圖(OpticalFlow)(需開啟引擎擴展模塊);
每個相機均可配置位置、朝向、FOV、分辨率、曝光參數等,例如:
'CameraDefaults': {
'CaptureSettings': [
{
'ImageType': 0,
'Width': 640,
'Height': 480,
'FOV_Degrees': 90,
'MotionBlurAmount': 0.0
}
]
}
圖像采集示例(Python):
responses = client.simGetImages([
airsim.ImageRequest('0', airsim.ImageType.Scene, False, False),
airsim.ImageRequest('0', airsim.ImageType.DepthPerspective, True)
])
4.2 IMU、GPS 與 LiDAR 傳感器模擬
- IMU 模擬器:基于真實六軸陀螺儀與加速度計誤差模型生成數據,支持添加高斯噪聲、漂移、零偏等;
- GPS 模擬器:支持衛星數量模擬、位置擾動、誤差注入等,適合用于 SLAM、軌跡定位驗證;
- LiDAR 模擬器:可輸出 360° 或定向點云,配置項包括垂直/水平 FOV、線數、分辨率、最大距離、噪聲模型等:
'LidarSensor': {
'SensorType': 6,
'Enabled': true,
'NumberOfChannels': 16,
'Range': 100,
'PointsPerSecond': 10000,
'VerticalFOVUpper': 10,
'VerticalFOVLower': -30
}
獲取 LiDAR 數據:
lidar_data = client.getLidarData()
points = list(zip(lidar_data.point_cloud[::3],
lidar_data.point_cloud[1::3],
lidar_data.point_cloud[2::3]))
AirSim 的多模態傳感器機制為仿真環境中的感知模塊訓練提供了強大支撐,特別適合用于融合感知、圖像識別、語義建圖與點云導航任務的 AI 系統訓練閉環設計。
第 5 章:強化學習與深度感知任務中的訓練流程實戰
AirSim 在感知與控制任務研究中被廣泛用于強化學習(RL)、監督學習與模仿學習等訓練框架。其強大的 API、仿真傳感器系統與可配置環境使其成為視覺導航、避障決策等任務的理想平臺。
5.1 強化學習訓練集成方式
AirSim 支持通過 Python/C++ 與深度學習框架(如 TensorFlow、PyTorch)無縫集成訓練流程。以下為典型訓練架構流程:
- 狀態獲取:使用 API 獲取圖像(RGB、Depth)、傳感器信息(GPS、IMU)等作為狀態輸入;
- 動作發布:通過
moveByVelocityAsync
等函數將 agent 決策結果傳入仿真環境; - 獎勵設計:用戶可自定義 reward 函數,例如距離目標點距離、避障成功次數等;
- 終止判斷:觸發碰撞、超出邊界或任務完成后結束回合;
- 模型更新:使用策略梯度(如 PPO)、Q-learning 等 RL 方法更新 agent 參數。
示例(DQN 架構)訓練循環結構:
obs = get_state()
for step in range(max_steps):
action = policy(obs)
client.moveByVelocityAsync(*action)
reward, done = compute_reward()
next_obs = get_state()
memory.store(obs, action, reward, next_obs, done)
if done:
break
obs = next_obs
AirSim 支持多線程環境與 GPU 推理加速,便于在本地或云端批量訓練。此外,還支持 Curriculum Learning(遞進式任務難度設計)與 Domain Randomization(環境擾動)機制,用于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5.2 模仿學習與視覺感知任務實現
AirSim 也支持圖像識別、深度估計與分割等任務的監督學習數據采集與訓練流程:
訓練數據導出示例:
client.simGetImages([
airsim.ImageRequest('0', airsim.ImageType.Scene, False, False),
airsim.ImageRequest('0', airsim.ImageType.Segmentation, False, False)
])
通過與 PyTorch Lightning、TensorFlow Keras 兼容的標準接口,AirSim 可直接用于構建高質量視覺感知模型訓練集,是城市級別視覺模型開發與測試的重要資源平臺。
第 6 章:Python/C++ API 設計與跨平臺接入方式
AirSim 提供完整的 API 封裝,支持通過 Python 與 C++ 接入控制仿真環境、調用傳感器數據、執行任務邏輯等,適配科研實驗與工業集成需求。
6.1 Python 客戶端功能詳解
Python 客戶端基于 RPC 協議與 AirSim Server 通信,核心類為 MultirotorClient
與 CarClient
,具備以下能力:
-
控制類函數:
takeoffAsync()
/ landAsync()
:起飛與降落控制;moveToPositionAsync(x, y, z, velocity)
:位置導航;rotateToYawAsync(yaw)
:轉向控制;hoverAsync()
:懸??刂?;
-
狀態類函數:
getMultirotorState()
:獲取位姿、速度、加速度等;getLidarData()
/ getImuData()
:獲取傳感器數據;simGetImages()
:采集圖像信息;
-
輔助函數:
reset()
/ enableApiControl()
:初始化仿真狀態;simSetVehiclePose()
/ simSetWeatherParameter()
:設置環境與狀態變量;
示例:基于位置控制的自動導航邏輯
client = airsim.MultirotorClient()
client.confirmConnection()
client.enableApiControl(True)
client.armDisarm(True)
client.takeoffAsync().join()
client.moveToPositionAsync(5, 0, -2, 2).join()
client.landAsync().join()
6.2 C++ 接口與集成方式
AirSim 的 C++ 接口主要用于高性能任務、深度系統集成與底層仿真插件開發,適用于:
- 與 ROS 節點通信(通過 MAVLink 或自定義 bridge);
- 集成 C++ 控制器庫(如 PX4、中科院 ControlLib);
- 修改物理引擎、傳感器驅動底層邏輯;
C++ 接口基于 rpclib
構建,客戶端使用示例:
MultirotorRpcLibClient client;
client.enableApiControl(true);
client.armDisarm(true);
client.takeoffAsync().waitOnLastTask();
client.moveToPositionAsync(10, 0, -5, 3)->waitOnLastTask();
通過編譯 AirLib
模塊,開發者可將 AirSim 接入本地 C++ 系統,實現飛控堆棧、任務調度器或導航框架的全流程調試測試。
AirSim 的 API 系統具備高度一致性、跨語言支持與接口完整性,是其作為“訓練 + 驗證 + 控制”一體化平臺的重要工程基石。
第 7 章:典型使用場景:視覺導航、路徑規劃與規避測試
AirSim 的設計初衷之一即是用于模擬和測試真實無人系統在復雜環境中的任務表現,特別適合如下幾類典型應用場景:
7.1 視覺導航系統訓練
AirSim 提供穩定的 RGB、深度、分割等圖像通道,配合 GPS 與 IMU 數據,極適合用于構建視覺導航系統,如:
- 基于深度學習的 end-to-end 控制:輸入為圖像幀,輸出為姿態控制量;
- 基于經典方法的 VIO/SLAM 流程:如 ORB-SLAM、VINS-Mono 等系統,可通過 AirSim 提供的圖像與慣導數據進行初始化驗證;
- 視覺里程計回歸模型訓練:基于圖像對構造 pose 變化監督訓練數據,輔助增強式導航系統。
實際操作中可構造包含復雜遮擋、天氣變化與動態物體干擾的仿真環境,測試模型在真實感場景下的魯棒性。
7.2 路徑規劃與避障策略測試
AirSim 可用于驗證路徑生成與執行策略,典型任務包括:
- 基于圖算法(A*、RRT、PRM)的路徑生成與可行性驗證;
- 強化學習驅動的規避行為策略訓練;
- 融合感知地圖的局部規劃器調試(如 MPC、DWA 等);
- 虛擬障礙物動態投放與響應監測;
開發者可自定義障礙動態行為、移動策略與感知范圍,構建高復雜度環境(如城市街區、樹林、建筑物內),驗證不同路徑生成算法的安全性與高效性。
路徑控制 API 示例:
waypoints = [(5, 5, -2), (10, 5, -2), (10, 10, -2)]
for point in waypoints:
client.moveToPositionAsync(point[0], point[1], point[2], 3).join()
配合 simPlotPoints
、simPlotLineStrip
等 API 可在 UI 中實時可視化路徑執行軌跡,輔助調試。
第 8 章:仿真平臺對比分析(與 Isaac Sim、CARLA、Genesis 等)
在機器人系統訓練與驗證中,仿真平臺的選擇至關重要。為便于定位 AirSim 的工程優勢,本文選取當前主流開源平臺 Isaac Sim(NVIDIA)、CARLA(自動駕駛)、Genesis(通用機器人)與之進行多維度比較。
8.1 能力對比分析表
能力維度 | AirSim | Isaac Sim | CARLA | Genesis(genie_sim) |
---|
場景渲染引擎 | Unreal Engine(真實光照、動態天氣) | Omniverse(光線追蹤、RTX 加速) | Unreal Engine(道路真實感高) | Unity + 自研可擴展框架 |
飛控協議對接 | ?(PX4、ArduPilot) | ?(需額外開發) | ?(僅支持車輛控制) | ?(ROS/URDF 兼容) |
感知傳感器類型 | 相機、深度、分割、IMU、GPS、LiDAR | 相機、多模態深度、觸覺 | 相機、分割、IMU、GNSS、Radar | 相機、激光、IMU、Force sensors |
API 語言支持 | Python、C++ | Python | Python | Python、C++ |
適配場景 | 多旋翼、固定翼、自動駕駛車輛 | 工業機械臂、搬運機器人、移動底盤 | 城市道路自動駕駛為主 | 通用機器人多形態(四足、機械臂等) |
硬件加速支持 | ?(Unreal 基礎優化) | ?(支持 CUDA/RTX) | ?(多線程/GPU) | ?(輕量化部署) |
實機部署對接 | ?(支持 HITL) | ? | ? | ?(支持真實控制器模擬) |
8.2 總結與定位建議
- AirSim:適用于飛控算法驗證、強化學習飛行策略訓練、視覺導航仿真,是無人機及自動駕駛前期研發最常用平臺;
- Isaac Sim:更適用于高精度工業場景的仿真建模與 RTX 可視化需求,如搬運機器人、工業臂多體動力學;
- CARLA:專注于城市自動駕駛任務,適合自動駕駛公司驗證車輛感知與規避算法;
- Genesis:支持通用多機器人形態構建,適合基礎控制系統研究與通用智能體訓練;
從仿真規模、擴展能力與跨平臺開發角度看,AirSim 在無人機控制、視覺-導航任務、工程驗證三大維度上具備明顯綜合優勢,適合作為面向真實部署的仿真訓練起點。
第 9 章:企業級部署與多場景落地實踐路徑
AirSim 雖為研究級開源項目,但憑借其可編程接口、傳感器擴展機制與物理精度,已在若干企業工程場景中得到實際落地應用,尤其適用于以下三類場景:
9.1 無人機系統研發與飛控調試
在無人機廠商與科研機構中,AirSim 被廣泛用于:
- 飛控算法迭代前的仿真驗證(支持 SITL/HITL);
- 控制參數調優(PID、非線性控制等);
- 融合 IMU+GPS 的狀態估計器開發與測試(EKF、UKF);
- 飛行任務執行流程的閉環驗證(起降、自主導航、定點巡航);
- 面向 AI 驅動的自主決策訓練(避障、路徑規劃等);
部分團隊已通過 AirSim 配合 PX4、QGroundControl、Mission Planner 等工具,實現從仿真到實體機過渡測試鏈的閉環打通。
9.2 自動駕駛與城市級環境感知模擬
借助其 Unreal 引擎渲染能力,AirSim 能構建高保真城市街景、天氣變化、動態障礙等環境,是自動駕駛初期視覺模塊訓練的理想平臺。具體實踐包括:
- 目標檢測模型訓練數據采集(標注一致、可控性強);
- 視覺導航算法(基于圖像深度估計、語義引導等)驗證;
- 夜間、雨霧、低照度等極端條件測試;
- 自動駕駛車輛規避策略訓練與穩定性驗證。
配合 ROS Bridge,可與 Apollo、Autoware 等開源自動駕駛棧集成,作為仿真前端輸入模塊。
9.3 企業級 DevOps 與 CI/CD 模擬測試鏈路
對于構建智能機器人系統 DevOps 流水線的企業團隊,AirSim 支持如下測試集成實踐:
- 在 CI 階段接入測試用例(如路徑規劃任務執行、目標檢測精度評估);
- 使用 GitHub Actions / GitLab Runner 啟動仿真容器,批量執行任務;
- 自動記錄測試指標(如飛行穩定性、碰撞次數、執行延遲);
- 支持與 MLFlow 等實驗管理平臺對接,形成完整訓練-測試-評估閉環。
AirSim Docker 鏡像部署后,配合 Nvidia GPU 資源可高效調度多模型測試任務,實現企業內部測試標準化與版本可控化。
第 10 章:最佳實踐與工程推薦配置
為充分發揮 AirSim 在不同應用中的能力,并確保仿真穩定性與可重復性,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工程實踐體系:
10.1 推薦硬件與系統配置
項目 | 推薦配置 |
---|
操作系統 | Ubuntu 20.04 / Windows 10 Pro |
CPU | Intel i7 / Ryzen 7 以上 |
GPU | NVIDIA RTX 3060 / 3080 及以上 |
顯卡驅動 | NVIDIA Driver ≥ 460 + CUDA ≥ 11.2 |
內存 | 至少 16GB |
存儲 | 預留 20GB+ 仿真資源空間 |
如需構建批量訓練環境,可在服務器上部署帶 GPU 的 Docker 容器,并通過 Python CLI 控制仿真執行。
10.2 工程項目結構建議
建議按照以下結構構建 AirSim 項目工程目錄:
airsim_project/
├── config/ # 仿真配置文件,如 settings.json、相機參數等
├── scripts/ # Python 控制腳本與訓練邏輯
├── models/ # 已訓練模型存儲目錄
├── datasets/ # 采集的圖像、標簽數據
├── logs/ # 飛行軌跡、測試記錄
├── launchers/ # 啟動器與運行腳本(如 Docker、CLI)
└── reports/ # 測試評估報告(可輸出 Markdown 或 HTML)
此結構方便團隊協作、測試復現與模型迭代,尤其適合在 MLOps 場景中與 Git、MLFlow、Weights & Biases 等工具結合使用。
10.3 常見問題與調優建議
問題現象 | 可能原因及解決方案 |
---|
圖像采集分辨率異常 | 檢查 settings.json 中的 CaptureSettings 配置 |
控制指令無響應 | 檢查是否調用 enableApiControl(True) 與 armDisarm(True) |
飛行過程中抖動嚴重或漂移 | 調整 PID 控制參數或使用更穩定的姿態控制 API |
地圖/環境無法加載或閃退 | 確認 Unreal 環境是否編譯成功,是否與版本匹配 |
無法連接 PX4 模擬器 | 檢查 UDP 通信端口配置是否一致,是否防火墻阻斷 |
通過建立標準化配置方案與調試手冊,可大幅降低 AirSim 工程集成與測試成本,推動其在企業研發鏈路中發揮更高效率。
個人簡介

作者簡介:全棧研發,具備端到端系統落地能力,專注人工智能領域。
個人主頁:觀熵
個人郵箱:privatexxxx@163.com
座右銘:愿科技之光,不止照亮智能,也照亮人心!
專欄導航
觀熵系列專欄導航:
AI前沿探索:從大模型進化、多模態交互、AIGC內容生成,到AI在行業中的落地應用,我們將深入剖析最前沿的AI技術,分享實用的開發經驗,并探討AI未來的發展趨勢
AI開源框架實戰:面向 AI 工程師的大模型框架實戰指南,覆蓋訓練、推理、部署與評估的全鏈路最佳實踐
計算機視覺:聚焦計算機視覺前沿技術,涵蓋圖像識別、目標檢測、自動駕駛、醫療影像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應用案例
國產大模型部署實戰:持續更新的國產開源大模型部署實戰教程,覆蓋從 模型選型 → 環境配置 → 本地推理 → API封裝 → 高性能部署 → 多模型管理 的完整全流程
Agentic AI架構實戰全流程:一站式掌握 Agentic AI 架構構建核心路徑:從協議到調度,從推理到執行,完整復刻企業級多智能體系統落地方案!
云原生應用托管與大模型融合實戰指南
智能數據挖掘工程實踐
Kubernetes × AI工程實戰
TensorFlow 全棧實戰:從建模到部署:覆蓋模型構建、訓練優化、跨平臺部署與工程交付,幫助開發者掌握從原型到上線的完整 AI 開發流程
PyTorch 全棧實戰專欄: PyTorch 框架的全棧實戰應用,涵蓋從模型訓練、優化、部署到維護的完整流程
深入理解 TensorRT:深入解析 TensorRT 的核心機制與部署實踐,助力構建高性能 AI 推理系統
Megatron-LM 實戰筆記:聚焦于 Megatron-LM 框架的實戰應用,涵蓋從預訓練、微調到部署的全流程
AI Agent:系統學習并親手構建一個完整的 AI Agent 系統,從基礎理論、算法實戰、框架應用,到私有部署、多端集成
DeepSeek 實戰與解析:聚焦 DeepSeek 系列模型原理解析與實戰應用,涵蓋部署、推理、微調與多場景集成,助你高效上手國產大模型
端側大模型:聚焦大模型在移動設備上的部署與優化,探索端側智能的實現路徑
行業大模型 · 數據全流程指南:大模型預訓練數據的設計、采集、清洗與合規治理,聚焦行業場景,從需求定義到數據閉環,幫助您構建專屬的智能數據基座
機器人研發全棧進階指南:從ROS到AI智能控制:機器人系統架構、感知建圖、路徑規劃、控制系統、AI智能決策、系統集成等核心能力模塊
人工智能下的網絡安全:通過實戰案例和系統化方法,幫助開發者和安全工程師識別風險、構建防御機制,確保 AI 系統的穩定與安全
智能 DevOps 工廠:AI 驅動的持續交付實踐:構建以 AI 為核心的智能 DevOps 平臺,涵蓋從 CI/CD 流水線、AIOps、MLOps 到 DevSecOps 的全流程實踐。
C++學習筆記?:聚焦于現代 C++ 編程的核心概念與實踐,涵蓋 STL 源碼剖析、內存管理、模板元編程等關鍵技術
AI × Quant 系統化落地實戰:從數據、策略到實盤,打造全棧智能量化交易系統
大模型運營專家的Prompt修煉之路:本專欄聚焦開發 / 測試人員的實際轉型路徑,基于 OpenAI、DeepSeek、抖音等真實資料,拆解 從入門到專業落地的關鍵主題,涵蓋 Prompt 編寫范式、結構輸出控制、模型行為評估、系統接入與 DevOps 管理。每一篇都不講概念空話,只做實戰經驗沉淀,讓你一步步成為真正的模型運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