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貞元年,一場旨在挽救大唐危局的革新運動,如流星般劃過歷史夜空。 劉禹錫,這位風華正茂的文人志士,滿懷壯志投身其中,卻因觸動舊勢力利益,在宦官、藩鎮與官僚的聯合絞殺下,隨革新一同墜入深淵。 順宗退位、王叔文賜死,他也被貶朗州,從朝堂中心跌落至命運谷底。 三十四歲,本該是仕途扶搖直上的黃金歲月,劉禹錫卻被迫遠離長安的繁華。 但這位詩人沒有在貶謫的寒風中瑟瑟發抖,而是以超然之姿直面命運的重擊。 當蕭瑟秋景成為文人筆下悲戚的象征,他卻揮毫寫下振聾發聵的《秋詞》,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的豪邁,打破千年來的悲秋傳統。 這場人生至暗時刻,反而成就了他精神的涅槃,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文人在逆境中迸發的強大生命力與豁達心境。 ![]() 《秋詞》 劉禹錫〔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詩的大意是: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們都悲嘆秋天的寂寥、空曠、蕭條。而我卻要說,秋天的美,要遠遠勝過春日。 秋日晴空萬里,一只仙鶴推開云層扶搖直上,便引得我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此詩詩人一改往昔文人悲秋之傳統,贊頌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黃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 首句詩人以議論起筆,指出了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便會感到悲涼寂寥的普遍情感。 這里的“自古”二字,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為下文詩人抒發與眾不同的觀點埋下了伏筆。 次句詩人直抒胸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他認為秋天遠勝于明媚的春天,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令人耳目一新。 這種以贊秋來反襯悲秋的詩情,在歷代的文人墨客中實屬罕見。 三句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 末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 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斗志呼之欲出。 這首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詩人對人生的睿智思考和豁達情懷。讀來讓人心胸為之一暢,仿佛也能像那只白鶴一般,穿云破霧,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同一個秋天,可以蕭瑟,也可以昂揚。全看你用怎樣的心態去看待。心態不好,處處皆碰壁;心態好了,萬事都順心。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