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家自行車 ![]() 刁海洋 記事起,老家誰家有輛自行車,那就相當于現在的“寶馬”。那時自行車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一個家庭財富的象征,是姑娘定親要彩禮的首選,是有身份姑娘出嫁時的陪嫁。 那時候,自行車貴不說,而且買還要票,一般老百姓去哪兒弄票啊。那年月誰家門口停輛自行車,就會有好多人圍觀。別人的自行車,能讓你推一推,那也是一種榮耀。記得村里有人剛買了一輛自行車,騎一次最起碼擦半個小時,放屋里用“太平洋床單”嚴嚴實實地包起來。路上遇雨,下來扛著自行車走。誰借他就給誰掏錢,讓搭公共汽車去,反正不借給你。 ![]() 那時候小青年學騎自行車跟現在學開車差不多,不會騎自行車,定媳婦就缺少一個條件。那時候自行車分男車、女車,男車直梁,女車彎梁,男孩騎女車會被恥笑,男孩在女車上學騎車也會被笑話。小個子青年腿短,學騎車很困難,就先學跨車,學會跨了然后學掏襠騎,掏襠騎熟練了,才坐在座上騎。大個子青年腿長,學車很輕松,先騎拉到車上,兩腳滴啦著地,車子哪邊歪,哪邊腳就點住地,這樣很快就會了。 騎自行車有程序,先偏腿滑行后再上車,十分瀟灑。更瀟灑的左手扶把、右手扶座上車;最最瀟灑的是雙手扶把,腳不踏踏板,飛身上車。不管哪種上車姿勢,都會引來女孩的目光,讓人有個小小的得意感。那時候廠礦工人騎自行車上下班,車流滾滾,那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那時候自行車都有鈴,早期的鈴,一摁一響,有點小氣;后來有了轉鈴,一摁響一陣兒,那叫風勢。那時自行車丟鈴是常事,因此每個鈴都安有防盜卡子。有時候,安防盜卡子還會丟,因此都是一放下自行車,先鎖車子,再擰鈴蓋兒,把鈴蓋兒裝進口袋里,這才放心。再騎時,先把鈴蓋兒擰上,再開鎖騎車走人。那時候借別人的自行車騎上,首先就是盡情的摁鈴,即使路上沒有人,那也是摁個不停。 ![]() 那時候自行車是值錢的家當,丟車是常事兒。為了防丟,看車生意應運而生。過去商店、影院等大型公共場所,都有一個自行車存車處。看車的手里提溜著一大串存車憑證,每個憑證有兩塊寬一指、長三寸的竹子或木板做成,木板或竹板合攏后有一幅完整的圖案,一半給你,另一半套在車把上。看自行車風險很大,丟一輛自行車,那得看多少輛自行車才掙回來的啊!所以每次有人領車,看車的人都要認真核對左右兩塊憑證,上面的圖案各占一半,合二為一、絲毫不差,方可放行。那時候,存自行車無論時間長短,兩分錢一次,并且從來就沒有漲過價,我們這代人記憶猶新。 當今,不論到哪,處處是車,不論到哪,處處“堵車”,上下班,接送孩子,哪怕是一個人出門,都是開車,若都騎自行車,還會堵車嗎!懷念上個世紀全國民眾騎自行車出門辦事的年代! 作者簡介 刁海洋,網名大海,曾用名崔剛,偃師區府店鎮參駕店村。1981年3月至1991年8月,在偃師二高任教。偃師教育局退休干部。創作有散文集《苦樂年華》四部:第一部:往事如煙;第二部:輕描淡寫;第三部:老家記憶(第1集:老家風情;第2集:老家土話;第3集:老家小吃;第4集:老家物件;第5集:老家習俗;第6集:老家萬象);第四部:品讀紅樓。 ![]() 1 歡迎賜稿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