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妙方,治療癲癇有一套! 回癲湯出自清代趙學敏《串雅》,是治療“羊癲癥”(即癲癇)的經典方劑,癲癇多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中痰鳴,本方以“溫補脾腎、化痰定癇”為核心,從本論治。 一、方劑組成與方解 紅參10g、白術30g、茯神12g、山藥30g、薏苡仁30g、半夏12g、附子10g、肉桂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原方稱“一劑即愈”,但現代醫家多建議連續服用10劑以上以鞏固療效。 方解:健脾益氣:人參、白術、山藥補益脾胃,增強運化功能,杜絕生痰之源。 溫陽化濕:肉桂、附子溫腎助陽,薏苡仁祛濕化痰,改善寒痰內伏的病機。 豁痰定癇:半夏燥濕化痰,茯神安神定志,協同緩解痰迷心竅導致的抽搐、驚厥。 二、病機與適應癥 核心病機:脾腎陽虛,痰濕內伏。患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導致脾虛生痰、腎陽不足,痰濕與寒邪互結胸膈,遇寒則痰阻氣機,發為癲癇。 典型癥狀:突然昏倒,口吐涎沫,發出羊馬叫聲,四肢抽搐,醒后如常人。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膩,脈沉遲或弦滑。 適用人群:兒童及青少年:尤其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遇寒易誘發的患者。 久病體虛者:長期癲癇導致脾腎陽虛,常規祛痰藥無效者。 三、臨床應用與加減 原方特點:“補正祛痰”:不同于傳統祛風化痰法,本方以補益為主,通過健運脾胃、溫補腎陽,使痰濕自化,避免“治標傷正”。 加減化裁: 痰熱夾雜:加膽南星、竹茹、黃連以清熱化痰。 瘀血阻絡:加桃仁、紅花、丹參活血通絡。 抽搐頻繁:加天麻、鉤藤、全蝎平肝息風。 氣陰兩虛:加黃芪、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 溫馨提示: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自行購藥服用存在風險,請務必在專業中醫指導下,根據個人自身癥狀辯證加減開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
來自: 綠水青山ysjowa > 《失眠,情志》